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写作思路及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克沃尔论生态危机的本质 | 第17-28页 |
2.1 资本——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 第17-22页 |
2.1.1 生态危机的轮廓 | 第17-18页 |
2.1.2 资本的求利反生态本性 | 第18-21页 |
2.1.3 揭露资本增长的秘密 | 第21-22页 |
2.2 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22-28页 |
2.2.1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 第22-23页 |
2.2.2 资本主义循环时间的加速 | 第23-24页 |
2.2.3 资本主义对生活世界的渗透 | 第24-26页 |
2.2.4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克沃尔对生态危机与社会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 第28-40页 |
3.1 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改良方案 | 第28-36页 |
3.1.1 科学技术改良方案的无效性 | 第28-30页 |
3.1.2 绿色经济不能解决生态危机 | 第30-33页 |
3.1.3 对资本主义生态哲学的批判 | 第33-36页 |
3.2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保护的过失 | 第36-40页 |
3.2.1 民主制度不健全 | 第36-38页 |
3.2.2 对生态系统缺乏关爱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克沃尔论革命性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 | 第40-59页 |
4.1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潜在可能性 | 第40-44页 |
4.1.1 生态社会主义在时间上的可能性 | 第40-42页 |
4.1.2 生态社会主义在空间上的可能性 | 第42-44页 |
4.2 生态社会主义的建设原则 | 第44-48页 |
4.2.1 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 | 第44-46页 |
4.2.2 以自由联合的劳动者为标志 | 第46-47页 |
4.2.3 以完整的共有权为目标 | 第47-48页 |
4.3 生态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 | 第48-59页 |
4.3.1 全面接受自然 | 第49页 |
4.3.2 加强正确生态意识的建设 | 第49-52页 |
4.3.3 保护地球的用益权 | 第52-53页 |
4.3.4 建设生态社会主义政党 | 第53-55页 |
4.3.5 爆发生态社会主义革命 | 第55-57页 |
4.3.6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全球化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评析及启示 | 第59-67页 |
5.1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 | 第59-61页 |
5.1.1 明确生态危机的根源 | 第59页 |
5.1.2 继承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及批判性思维 | 第59-60页 |
5.1.3 强调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 第60页 |
5.1.4 探索一种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模型 | 第60-61页 |
5.2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 | 第61-62页 |
5.2.1 对马克思生态学态度的质疑 | 第61-62页 |
5.2.2 在生态社会主义构想方面具有的乌托邦性 | 第62页 |
5.2.3 资本主义阶级立场的局限性 | 第62页 |
5.3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 第62-67页 |
5.3.1 注重民主建设 | 第62-63页 |
5.3.2 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 | 第63-64页 |
5.3.3 重视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和践行 | 第64-65页 |
5.3.4 倡导企业践行环境社会责任 | 第65-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