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一、中国梦的厚重历史文化渊源 | 第13-18页 |
(一)中华民族梦想的开启 | 第13-14页 |
1.中华民族自古的社会梦想 | 第13-14页 |
2.中华民族兴盛的历史文化 | 第14页 |
(二)中国梦的发展演进 | 第14-18页 |
1.百折不挠的“救亡图存梦” | 第14-16页 |
2.红色印记的“民族独立梦” | 第16页 |
3.接轨世界的“改革开放梦” | 第16-17页 |
4.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 第17-18页 |
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 第18-23页 |
(一)中国梦是物质雄厚的富国梦和民生殷实的富民梦 | 第18-20页 |
1.中国梦蕴含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强盛 | 第18-19页 |
2.中国梦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第19页 |
3.中国梦涵盖着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步 | 第19-20页 |
4.中国梦包含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 第20页 |
5.中国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20页 |
(二)中国梦是文化大发展的强国梦和民族素质大提高的强民梦 | 第20-23页 |
1.中国梦蕴含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 | 第21页 |
2.中国梦意味凝聚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 第21页 |
3.中国梦涵盖社会风貌得到根本改善 | 第21-22页 |
4.中国梦包含社会民主法制更加完备 | 第22-23页 |
三、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 第23-30页 |
(一)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第23-25页 |
1.国民经济在合理速度下稳定发展 | 第23-24页 |
2.三次产业协调持续发展 | 第24页 |
3.产业发展基础形成巨大优势 | 第24-25页 |
4.世界强国竞争实力已具备 | 第25页 |
5.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普遍惠及民生方面有很大推进 | 第25页 |
(二)中国梦表达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 | 第25-26页 |
1.中国梦根深于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 第25-26页 |
2.现实的中国需要“中国梦”这个强大的信仰力量和精神动力 | 第26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制度保障 | 第26-28页 |
1.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确立了领导核心 | 第27页 |
2.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现实依据 | 第27页 |
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中国梦指出了根本途径 | 第27页 |
4.“五位一体”布局为实现中国梦明确了重点任务 | 第27-28页 |
(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战略为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 第28-30页 |
1.中国国际战略新体系已经形成 | 第28页 |
2.中外新型国际关系健康稳步发展 | 第28页 |
3.有利向好的大周边格局初步形成 | 第28-29页 |
4.维护领土主权和国防安全能力全面提升 | 第29-30页 |
四、中国梦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 | 第30-34页 |
(一)中国梦的价值主体 | 第30-31页 |
1.国家富强的价值主体是人民 | 第30页 |
2.民族振兴的价值主体是人民 | 第30-31页 |
3.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最终的价值取向 | 第31页 |
(二)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 第31-34页 |
1.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 | 第32页 |
2.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力量 | 第32-34页 |
五、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 第34-40页 |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第34-37页 |
1.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 第34-35页 |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35页 |
3.坚持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 第35-36页 |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第36-37页 |
(二)弘扬中国精神 | 第37-38页 |
1.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37-38页 |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第38页 |
(三)凝聚中国力量 | 第38-40页 |
1.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38-39页 |
2.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