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20-35页 |
2.1 相关名词解释 | 第20页 |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及研究 | 第20-30页 |
2.2.1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 第20-21页 |
2.2.2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3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及研究 | 第22-25页 |
2.2.4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要素 | 第25-29页 |
2.2.5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回顾 | 第29-30页 |
2.3 关于POE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第30-34页 |
2.3.1 关于POE的定义 | 第30页 |
2.3.2 POE的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2.3.3 POE的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广州市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及类型研究 | 第35-45页 |
3.1 广州市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35-38页 |
3.1.1 岭南园林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雏形 | 第35-36页 |
3.1.2 由商业发展促进的城市空间 | 第36-38页 |
3.2 广州市主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脉络 | 第38-40页 |
3.2.1 城市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 第38-39页 |
3.2.2 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3.3 广州市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发展 | 第40-44页 |
3.3.1 城市绿道的建设 | 第41-42页 |
3.3.2 在旧城改造下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 第42-43页 |
3.3.3 综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案例:广州城市中心广场——花城广场的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第45-82页 |
4.1 广州市新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 | 第45-51页 |
4.1.1 我国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现状 | 第45-48页 |
4.1.2 花城广场的建设背景及定位 | 第48-51页 |
4.2 花城广场概况研究 | 第51-65页 |
4.2.1 花城广场的区位研究 | 第51-53页 |
4.2.2 花城广场的交通状况研究 | 第53-57页 |
4.2.3 花城广场的功能分区研究 | 第57-59页 |
4.2.4 花城广场的环境设施研究 | 第59-65页 |
4.3 花城广场的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第65-81页 |
4.3.1 花城广场的行为痕迹调查 | 第65-68页 |
4.3.2 花城广场的活动注记调查 | 第68-77页 |
4.3.3 花城广场的使用者访谈 | 第77-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花城广场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 第82-99页 |
5.1 交通 | 第82-85页 |
5.2 地形变化 | 第85-88页 |
5.3 亚空间及边界 | 第88-90页 |
5.4 公共设施 | 第90-93页 |
5.5 座椅 | 第93-95页 |
5.6 广场的使用与活动 | 第95-97页 |
5.7 花城广场使用状况评价研究总结 | 第97-9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 | 第103-119页 |
附录 1 | 第103-118页 |
附录 2 | 第118-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附件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