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27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4-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前提性问题的研究 | 第17-21页 |
(二) 关于文化自信培育路径问题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三) 关于文化自信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22页 |
(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 | 第22-24页 |
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的理论阐释 | 第27-48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本内涵的理论诠释 | 第27-37页 |
(一)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 第27-30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内涵的多维解读 | 第30-33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 第33-37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结构 | 第37-43页 |
(一) 理论层面的文化自信 | 第38-39页 |
(二) 心理层面的文化自信 | 第39-41页 |
(三) 价值观层面的文化自信 | 第41-43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客体分析 | 第43-48页 |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第43-45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客体 | 第45-48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 第48-73页 |
一、中国道路总问题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多路径探索 | 第48-54页 |
(一) 世界历史境遇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 第48-50页 |
(二) 挽救民族危机的中国道路总问题下的多路径文化探索 | 第50-52页 |
(三) 思想纷呈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选择和道路选择 | 第52-54页 |
二、“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 | 第54-61页 |
(一) 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特殊性的文化自觉意识 | 第54-56页 |
(二) 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革命文化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 | 第56-58页 |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立场 | 第58-59页 |
(四) 文化主体性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语言 | 第59-61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奠基 | 第61-67页 |
(一) “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的确立 | 第61-63页 |
(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成就 | 第63-65页 |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成就与文化自信 | 第65-67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阐发 | 第67-73页 |
(一) 文化新范式的提出 | 第67-68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系统阐发 | 第68-69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初步表达 | 第69-71页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系统阐发 | 第71-73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容支撑 | 第73-97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 第73-79页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生命力优势 | 第73-75页 |
(二)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最基本的精神基因 | 第75-77页 |
(三) 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 第77-79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理论根基 | 第79-8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彻底而又完备的科学理论 | 第80-8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 第81-8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第83-85页 |
(四)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崇高价值引领 | 第85-87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革命文化支撑 | 第87-91页 |
(一) 革命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 第87-89页 |
(二) 革命文化的深层精神追求和精神品格是源泉 | 第89-90页 |
(三) 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和伟大精神是灵魂 | 第90-91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 第91-97页 |
(一)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实践基础 | 第91-92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优势是基本依据 | 第92-94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前景是根本保证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整体状态 | 第97-111页 |
一、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呈逐步提升的态势 | 第97-101页 |
(一) 文化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第98-99页 |
(二) 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状况分析 | 第99-101页 |
二、当代中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05页 |
(一) 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不足 | 第101-102页 |
(二) 话语权薄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亟待破解的问题 | 第102-105页 |
三、当代中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面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105-111页 |
(一) 历史维度内文化主体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有待加强 | 第105-107页 |
(二) 现实维度上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现实矛盾的掣肘 | 第107-108页 |
(三) 世界视野下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缺乏有效应对 | 第108-109页 |
(四) 国内境况中多元文化碰撞需要强化主导文化的引导力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路径 | 第111-131页 |
一、主体维度:加强文化主体自信意识 | 第111-116页 |
(一) 明确“我是谁”的文化身份意识 | 第111-113页 |
(二) 明晰“为何而为”的文化自觉意识 | 第113-115页 |
(三) 坚定“为了谁”的文化立场 | 第115-116页 |
二、比较维度:文化自信在比较中确立 | 第116-121页 |
(一) 空间上的异质文化之间的比较 | 第116-118页 |
(二) 时间上的同质文化不同阶段的比较 | 第118-120页 |
(三) 现实中的主流与支流关系的处理 | 第120-121页 |
三、创造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 第121-125页 |
(一) 把握和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是文化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 第121-122页 |
(二) 发挥文化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是文化创造的重要条件 | 第122-123页 |
(三) 坚持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文化创造 | 第123-125页 |
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方式 | 第125-131页 |
(一) 讲好中国故事 | 第126页 |
(二) 建构中国品质和特色的话语体系 | 第126-127页 |
(三) 传播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 第127-129页 |
(四) 在文化超越与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 | 第129页 |
(五) 在“走出去”战略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第129-131页 |
结语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后记 | 第139-141页 |
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其著作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