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 冗余理论的提出及概况 | 第11-15页 |
1.1 冗余的定义 | 第11页 |
1.2 冗余的层次 | 第11-15页 |
1.3 作物生长冗余的意义 | 第15页 |
2 根系的冗余 | 第15-16页 |
3 水稻根系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3.1 水稻根系的分布与生长动态 | 第16-17页 |
3.2 根系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17-20页 |
3.3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及产量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4 作物根系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4.1 田间取样观测法 | 第22页 |
4.2 容器法 | 第22页 |
4.3 网袋法 | 第22-23页 |
4.4 同位素放射示踪法 | 第23页 |
4.5 微根室法 | 第23-24页 |
4.6 模型研究法 | 第24-25页 |
5 本研究的目标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水稻群体根系特征与地上部生长及产量的关系研究 | 第27-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1.1 材料 | 第27-28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1.3 根系样本设置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1 各品种的根系性状与地上部的相关性 | 第28-31页 |
2.1.1 分蘖期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2.1.2 抽穗期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2.1.3 成熟期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2.2 各品种的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31-32页 |
3.讨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根系部分去除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35-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材料 | 第35-36页 |
1.2 方法 | 第36页 |
1.2.1 幼苗根去除试验 | 第36页 |
1.2.2 抽穗期根去除试验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2.1 幼苗根去除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6-41页 |
2.1.1 对分蘖的影响 | 第36-37页 |
2.1.2 对株高的影响 | 第37-38页 |
2.1.3 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38-39页 |
2.1.4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2.1.5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 抽穗期根去除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2.2.1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2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水稻根系在根袋限制条件下对养分、光照、水分条件的反应 | 第45-75页 |
4.1 对不同养分水平的反应 | 第45-55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1 材料 | 第45页 |
4.1.1.2 实验处理 | 第45-46页 |
4.1.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6页 |
4.1.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1.2.1 不同根袋处理对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2.2 不同根袋处理对地上部植株性状和有关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4.1.2.2.1 对抽穗期地上部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2.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2.2.3 对抽穗期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2.3 不同根袋处理对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2.2.3.1 对抽穗期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2.3.2 对成熟期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讨论 | 第53-55页 |
4.2 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反应 | 第55-64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4.2.1.1 材料 | 第55页 |
4.2.1.2 实验处理 | 第55-56页 |
4.2.1.3 测定方法 | 第56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4.2.2.1 不同遮阴处理对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2 对地上部植株性状及有关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57-60页 |
4.2.2.2.1 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2.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2.3 对抽穗期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3 对根系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2.3.1 对抽穗期根系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2.3.2 不同遮阴处理对成熟期根系活性吸收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3 讨论 | 第62-64页 |
4.3 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反应 | 第64-75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4.3.1.1 材料 | 第64页 |
4.3.1.2 实验处理 | 第64-65页 |
4.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65页 |
4.3.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4.3.2.1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对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2.2 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有关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66-70页 |
4.3.2.2.1 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2.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2.2.3 对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2.3 对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 第70-73页 |
4.3.2.3.1 对抽穗期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2.3.2 对成熟期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种植密度对水稻根系及地上部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第75-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1.1 材料 | 第75页 |
1.2 方法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2.1 对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76-77页 |
2.2 不同密度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77-78页 |
2.3 对中后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茎鞘贮藏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78-80页 |
2.4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3.1 密度对根系和地上部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81页 |
3.2 种群根系竞争对合理密植的意义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水稻根系空间分布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83-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页 |
1.1 材料 | 第8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2.1 根系体积的空间分布 | 第84-85页 |
2.2 根干重的空间分布 | 第85-86页 |
2.3 根系干重分布与产量的关系 | 第86-88页 |
2.4 水稻根系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88-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3.1 水稻根系的空间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89-90页 |
3.2 水稻根系的空间分布模型 | 第90-91页 |
第七章 水稻理想根系特征及优化途径 | 第91-94页 |
1 水稻理想根系特征 | 第91-92页 |
1.1 根冠比适当小 | 第91页 |
1.2 下层根系所占比例大 | 第91-92页 |
1.3 根系活力高 | 第92页 |
1.4 根系直径相对小 | 第92页 |
2 根系优化的途径 | 第92-94页 |
2.1 栽培措施 | 第92-93页 |
2.2 育种措施 | 第93-94页 |
总结论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12页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