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1页 |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 | 第11-12页 |
1.2 硅酸盐发光材料的概况 | 第12-15页 |
1.3 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5-18页 |
1.3.1 电子–空穴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1.3.2 热释光机理模型 | 第16-17页 |
1.3.3 能量传递发光模型 | 第17-18页 |
1.4 硅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4.1 高温固相反应法 | 第18页 |
1.4.2 溶胶-凝胶法 | 第18-19页 |
1.4.3 燃烧法 | 第19页 |
1.5 发光性能 | 第19-20页 |
1.6 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0-21页 |
1.7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8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21-22页 |
1.8.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8.2 课题研究方案 | 第22页 |
1.9 实验材料和表征手段 | 第22-31页 |
1.9.1 主要试剂和原料 | 第22-23页 |
1.9.2 性能测试 | 第23-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新型绿色长余辉材料Sr_2ZnSi_20_7:Mn~(2+), Tb~(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Sr_2ZnSi_20_7:Mn~(2+), Tb~(3+)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31-36页 |
2.2.1 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2 结果及分析 | 第32-36页 |
2.3 Sr_2ZnSi_20_7:Mn~(2+)x, Tb~(3)y 发光材料的的淬灭浓度研究 | 第36-38页 |
2.3.1 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2.3.2 余辉衰减曲线分析 | 第36-38页 |
2.4 其它掺杂元素对发光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38-39页 |
2.5 陷阱能级分析 | 第39-41页 |
2.6 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超长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CaA1_2Si_20_8:Eu~(2+), Dy~(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4-53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样品的制备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3.1 物相分析 | 第45页 |
3.3.2 激发发射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3.3.3 掺杂的不同离子对发光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46-49页 |
3.3.4 陷阱能级分析 | 第49-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红色长余辉材料CaA1_2Si_20_8:Mn~(2+)的制备及性能 | 第53-6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4.3 结果及分析 | 第53-59页 |
4.3.1 物相分析 | 第53-54页 |
4.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4.3.3 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4.4 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第61-63页 |
5.1 总结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主要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