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三、研究问题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1章 可预见性规则的概述 | 第15-22页 |
1.1 可预见性规则的概念 | 第15页 |
1.2 可预见规则在违约损害赔偿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 可预见性规则在各国的发展 | 第16-22页 |
1.3.1 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 | 第16页 |
1.3.2 可预见性规则在各国的发展 | 第16-22页 |
第2章 可预见性规则与相关制度 | 第22-30页 |
2.1 可预见性规则与完全损害赔偿原则 | 第22-27页 |
2.1.1 完全损害赔偿原则与限制赔偿主义 | 第22页 |
2.1.2 损害的分类 | 第22-27页 |
2.2 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理论 | 第27-30页 |
第3章 可预见性规则的构成要素 | 第30-35页 |
3.1 可预见性规则的主体 | 第30-31页 |
3.2 预见的时间 | 第31-32页 |
3.3 预见的内容 | 第32-35页 |
3.3.1 各国关于预见的内容的学说及规定 | 第33页 |
3.3.2 我国关于可预见性规则内容的规定 | 第33-35页 |
第4章 可预见性规则的判断标准 | 第35-39页 |
4.1 主观标准说 | 第35页 |
4.2 客观标准说 | 第35-36页 |
4.3 折衷说 | 第36-37页 |
4.4 笔者的观点 | 第37-39页 |
第5章 可预见性规则适用的限制和排除情况 | 第39-43页 |
5.1 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情况 | 第39-40页 |
5.2 可预见性规则的例外情况 | 第40-43页 |
5.2.1 欺诈 | 第40-41页 |
5.2.2 故意和重大过失 | 第41-43页 |
第6章 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的适用与完善 | 第43-50页 |
6.1 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的法制状况 | 第43-44页 |
6.2 立法的完善 | 第44-47页 |
6.2.1 明确损害的范围和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 | 第44-45页 |
6.2.2 对可预见性规则构成要素的立法变更 | 第45页 |
6.2.3 引入有效的激励的立法理念 | 第45-47页 |
6.3 可预见性规则的司法完善 | 第47-50页 |
6.3.1 明确司法适用的标准 | 第47-48页 |
6.3.2 完善举证责任 | 第48-49页 |
6.3.3 明确排除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情形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