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一体化视角下的公路网衔接优化与实施决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公路网优化 | 第14-15页 |
1.2.2 公路网络评价 | 第15-16页 |
1.2.3 公路决策实施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公路网与经济的关联机制及发展规律 | 第21-34页 |
2.1 公路网与区域经济的关联特性 | 第21-28页 |
2.1.1 公路网与城镇发展的关联特性 | 第21-25页 |
2.1.2 公路网与区域经济的关联特性 | 第25-28页 |
2.2 公路网形态演变动力与发展趋势 | 第28-31页 |
2.2.1 演变动力 | 第29页 |
2.2.2 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2.3 公路网现实需求与阶段性特征 | 第31-33页 |
2.3.1 发展需求 | 第31-32页 |
2.3.2 主要特征 | 第32-33页 |
2.3.3 发展原则 | 第33页 |
2.5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可拓学的公路网现状特征提取研究 | 第34-55页 |
3.1 特征参数选取 | 第34-41页 |
3.1.1 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3.1.2 特征参数 | 第35-41页 |
3.2 可拓学理论 | 第41-46页 |
3.2.1 理论框架 | 第41-42页 |
3.2.2 基础理论 | 第42-45页 |
3.2.3 应用适应性 | 第45-46页 |
3.3 公路网特征提取 | 第46-48页 |
3.3.1 模型构建 | 第46-47页 |
3.3.2 权重确定 | 第47-48页 |
3.3.3 具体步骤 | 第48页 |
3.4 实证研究 | 第48-53页 |
3.4.1 项目概述 | 第48页 |
3.4.2 资料收集 | 第48-49页 |
3.4.3 模型应用 | 第49-53页 |
3.5 结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基于交通一体化视角的公路网衔接优化研究 | 第55-74页 |
4.1 功能定位与优化目标 | 第55-57页 |
4.1.1 功能定位 | 第55-56页 |
4.1.2 优化目标 | 第56-57页 |
4.2 规模预测 | 第57-60页 |
4.2.1 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4.2.2 预测思路 | 第58页 |
4.2.3 预测方法 | 第58-60页 |
4.3 衔接布局 | 第60-62页 |
4.3.1 布局原则 | 第60-61页 |
4.3.2 布局思路 | 第61页 |
4.3.3 布局方法 | 第61-62页 |
4.4 布局优化 | 第62-63页 |
4.4.1 优化要点 | 第62-63页 |
4.4.2 层次设计 | 第63页 |
4.5 实证研究 | 第63-72页 |
4.5.1 交通调查 | 第63-66页 |
4.5.2 目标制定 | 第66页 |
4.5.3 规模预测 | 第66-72页 |
4.5.4 优化方案 | 第72页 |
4.6 结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公路网规划方案评价研究 | 第74-88页 |
5.1 理论基础 | 第74-77页 |
5.1.1 灰色关联度 | 第74-76页 |
5.1.2 投影决策法 | 第76-77页 |
5.2 权重模型 | 第77-81页 |
5.2.1 主观权重 | 第77-79页 |
5.2.2 客观权重 | 第79-81页 |
5.3 评价模型 | 第81-84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81-84页 |
5.3.2 具体步骤 | 第84页 |
5.4 实证研究 | 第84-86页 |
5.5 结论 | 第86-88页 |
第六章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公路建设项目排序研究 | 第88-111页 |
6.1 排序原则 | 第89页 |
6.2 排序指标 | 第89-98页 |
6.2.1 现有指标 | 第89-91页 |
6.2.2 设计指标 | 第91-98页 |
6.3 前景理论 | 第98-102页 |
6.3.1 提出背景 | 第98-99页 |
6.3.2 基本思想 | 第99页 |
6.3.3 结构框架 | 第99-102页 |
6.4 模型构建 | 第102-107页 |
6.4.1 TOPSIS 法 | 第102-104页 |
6.4.2 前景排序法 | 第104-107页 |
6.5 实证研究 | 第107-109页 |
6.6 结论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发展对策 | 第111-113页 |
7.1 改革管理体制 | 第111页 |
7.2 理顺管理职能 | 第111页 |
7.3 加强计划管理 | 第111页 |
7.4 合理安排资金 | 第111-112页 |
7.5 加大财政投入 | 第112页 |
7.6 强化优惠力度 | 第112页 |
7.7 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112页 |
7.8 妥善处理债务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8.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13-11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14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附件 | 第12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134-136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