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分析 | 第15-22页 |
2.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界定 | 第15-19页 |
2.1.1 区分几个概念 | 第15-17页 |
2.1.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及功能 | 第17-19页 |
2.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的动力及激励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38页 |
3.1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3.1.1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 | 第22-26页 |
3.1.2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3.1.3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 第28-29页 |
3.2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3.3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2-33页 |
3.3.1 外部制约因素 | 第32-33页 |
3.3.2 内部制约因素 | 第33页 |
3.4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33-37页 |
3.4.1 SWOT 分析方法概述 | 第33-34页 |
3.4.2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34-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及经验分析 | 第38-46页 |
4.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 | 第38-41页 |
4.1.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类 | 第38-39页 |
4.1.2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 | 第39页 |
4.1.3 几个典型的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 第39-41页 |
4.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4.2.1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分类 | 第41页 |
4.2.2 几个典型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4.3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经验分析 | 第42-45页 |
4.3.1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4.3.2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经验分析 | 第43-44页 |
4.3.3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经验分析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的构建及相关建议 | 第46-59页 |
5.1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构建的意义 | 第46页 |
5.2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的构建标准 | 第46页 |
5.3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46-52页 |
5.3.1 “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的建立 | 第47页 |
5.3.2 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的体系构成 | 第47-52页 |
5.4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发展模式的模块选择 | 第52页 |
5.5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5.5.1 加强宣传和引导 | 第53-54页 |
5.5.2 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 第54页 |
5.5.3 强化市场参与机制 | 第54-55页 |
5.5.4 形成多元的投入机制 | 第55-56页 |
5.5.5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 第56页 |
5.5.6 强化管理机制建设 | 第56-57页 |
5.5.7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