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思考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和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2章 以房养老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模式 | 第16-23页 |
2.1 以房养老的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2.1.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家庭代际财富传递理论 | 第17页 |
2.1.3 住房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理论 | 第17页 |
2.1.4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17-18页 |
2.1.5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理论 | 第18页 |
2.2 以房养老的实现模式 | 第18-23页 |
2.2.1 反向抵押贷款 | 第18-20页 |
2.2.2 大房换小房余款养老 | 第20-21页 |
2.2.3 售房入住养老院 | 第21页 |
2.2.4 出租大房租住小户型 | 第21页 |
2.2.5 租房入住养老院 | 第21-22页 |
2.2.6 遗赠式养老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外以房养老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 第23-29页 |
3.1 国外以房养老的成功模式 | 第23-26页 |
3.1.1 美国方式 | 第23-24页 |
3.1.2 英国方式 | 第24-25页 |
3.1.3 法国方式 | 第25页 |
3.1.4 加拿大方式 | 第25-26页 |
3.1.5 新加坡方式 | 第26页 |
3.2 国外以房养老方式的经验启示 | 第26-29页 |
3.2.1 设立专门机构 | 第26页 |
3.2.2 制定法律法规 | 第26-27页 |
3.2.3 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27-28页 |
3.2.4 根据市场制定不同级别的养老产品 | 第28页 |
3.2.5 制定处置房产的原则 | 第28-29页 |
第4章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 第29-35页 |
4.1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4.1.1 老龄化形式严峻 | 第29页 |
4.1.2 社会养老保险返还率低 | 第29-30页 |
4.1.3 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 第30-31页 |
4.1.4 老年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 第31页 |
4.2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现实性 | 第31-35页 |
4.2.1 住房自有率高 | 第31-32页 |
4.2.2 人们理财观念变强愿以房养老 | 第32-33页 |
4.2.3 金融机构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 第33页 |
4.2.4 房地产二级市场颇具潜力 | 第33-35页 |
第5章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和风险 | 第35-40页 |
5.1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主要障碍 | 第35-38页 |
5.1.1 70 年土地使用权的限制 | 第35页 |
5.1.2 缺乏政府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35-36页 |
5.1.3 金融、保险、中介机构的服务的相对滞后 | 第36-37页 |
5.1.4 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 | 第37-38页 |
5.1.5 传统观念的阻力 | 第38页 |
5.2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风险 | 第38-40页 |
5.2.1 利率风险 | 第38页 |
5.2.2 房价波动风险 | 第38-39页 |
5.2.3 预期寿命的风险 | 第39页 |
5.2.4 道德风险 | 第39-40页 |
第6章 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具体对策 | 第40-47页 |
6.1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6.2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41页 |
6.3 加强以房养老理念的宣传 | 第41页 |
6.4 推广新颖的养老理财产品 | 第41-42页 |
6.5 培育以房养老参与者的诚信意识 | 第42-43页 |
6.6 采取灵活多样化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43-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