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造型设计中的折衷探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框架与计划 | 第14-16页 |
第2章 家具及其造型设计相关概述 | 第16-23页 |
2.1 家具 | 第16-20页 |
2.1.1 家具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家具文化 | 第17-18页 |
2.1.3 家具审美 | 第18-20页 |
2.2 家具造型设计 | 第20-21页 |
2.3 家具设计行业的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 | 第21-22页 |
2.3.1 家具市场二重性 | 第21页 |
2.3.2 家具产品的附加价值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家具风格和建筑造型的折衷体现 | 第23-35页 |
3.1 折衷主义概述 | 第23-26页 |
3.1.1 心理学领域的折衷主义 | 第23-24页 |
3.1.2 宗教领域的折衷主义 | 第24页 |
3.1.3 哲学领域的折衷主义 | 第24页 |
3.1.4 建筑领域的折衷主义 | 第24-25页 |
3.1.5 家具领域的折衷主义 | 第25-26页 |
3.2 “中庸”、“折中”与“折衷”解读 | 第26-27页 |
3.3 家具风格对建筑造型要素的折衷 | 第27-30页 |
3.3.1 形态 | 第27-28页 |
3.3.2 色彩 | 第28-29页 |
3.3.3 装饰 | 第29-30页 |
3.4 家具的功能与形式的折衷 | 第30-34页 |
3.4.1 古代家具 | 第30-31页 |
3.4.2 中世纪家具 | 第31页 |
3.4.3 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家具 | 第31-32页 |
3.4.4 折衷主义家具至近现代家具 | 第32-33页 |
3.4.5 现代家具至后现代家具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家具功能转化中的折衷体现 | 第35-44页 |
4.1 设计灵感的源泉 | 第35页 |
4.2 家具需要的层次划分 | 第35-39页 |
4.3 家具审美需要的渗透性 | 第39-40页 |
4.4 家具的审美淘汰与情感性消费 | 第40-41页 |
4.5 家具产品的功能划分 | 第41页 |
4.6 实用、符号功能的审美转化 | 第41-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审美与符号论的家具折衷 | 第44-53页 |
5.1 家具设计中审美意象的生成 | 第44-46页 |
5.1.1 意象作为艺术的本体 | 第44-45页 |
5.1.2 意象的生成 | 第45-46页 |
5.2 家具设计中艺术符号的意象构成 | 第46-48页 |
5.2.1 艺术符号与主体意象 | 第46-47页 |
5.2.2 艺术符号与艺术家个性意象 | 第47页 |
5.2.3 艺术符号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 | 第47-48页 |
5.3 家具设计中的产品符号认知 | 第48-50页 |
5.3.1 消费者对符号的认知 | 第48-49页 |
5.3.2 家具产品符号的认知过程 | 第49-50页 |
5.4 符号要素延续与更新方法 | 第50-52页 |
5.4.1 采用传统形式 | 第51页 |
5.4.2 传统形式的再生 | 第51-52页 |
5.4.3 引用其他文化符号要素 | 第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折衷主义家具造型设计方法 | 第53-76页 |
6.1 折衷主义家具造型设计方法的提出 | 第53-55页 |
6.1.1 家具设计文化内涵 | 第53-54页 |
6.1.2 家具设计文化整合原理 | 第54-55页 |
6.2 设计实例分析 | 第55-75页 |
6.2.1 审美标准的确定 | 第56-58页 |
6.2.2 分解建筑若干符号子项要素 | 第58-63页 |
6.2.3 综合子项要素进行分析 | 第63-64页 |
6.2.4 确定子项要素应用 | 第64-70页 |
6.2.5 家具色彩的应用处理 | 第70-73页 |
6.2.6 家具意境的营造 | 第73-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