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交流腐蚀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交流电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交流电对金属钝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交流电对金属表面状态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交流腐蚀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强电场诱导模型 | 第18页 |
1.3.2 电化学模型 | 第18-20页 |
1.4 交流腐蚀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4.1 基于交流电流密度的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1.4.2 基于交流电流密度、直流电流密度比值的评价标准 | 第21页 |
1.4.3 基于管地电位的评价标准 | 第21-22页 |
1.4.4 基于交流电压的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1.4.5 恒电流氧化标准 | 第23-2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交流电流对 X70 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24-25页 |
1.5.2 交流电流对 X70 钢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25页 |
1.5.3 交流电流对 X70 钢表层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25页 |
1.5.4 碱性环境中 X70 钢交流腐蚀电化学机理 | 第25-26页 |
第2章 交流电流对 X70 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26-56页 |
2.1 实验材料及溶液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54页 |
2.3.1 交流电流密度对 X70 钢自腐蚀电位的影响 | 第30-33页 |
2.3.2 交流电流密度对 X70 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3-39页 |
2.3.3 不同交流电流密度下 X70 钢电化学阻抗谱的基本特征 | 第39-43页 |
2.3.4 电化学阻抗谱特征随腐蚀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3-46页 |
2.3.5 交流电频率对 X70 钢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6 交流腐蚀产物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48-51页 |
2.3.7 交流腐蚀过程中加载电流值的变化 | 第51-54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54-56页 |
第3章 交流电流对 X70 钢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56-90页 |
3.1 X70 钢腐蚀形貌采集及特征提取 | 第57-62页 |
3.1.1 腐蚀形貌及蚀坑深度信息采集 | 第57-58页 |
3.1.2 二维腐蚀图像预处理 | 第58-59页 |
3.1.3 二维腐蚀图像特征提取 | 第59-62页 |
3.2 交流电流密度对 X70 钢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62-85页 |
3.2.1 交流电流密度对蚀坑几何形状、数量及分布的影响 | 第62-73页 |
3.2.2 交流电流密度对蚀坑深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3.2.3 交流电流密度对腐蚀图像特征的影响 | 第76-85页 |
3.3 交流电流频率对 X70 钢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85-89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89-90页 |
第4章 交流电流对 X70 钢表层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90-110页 |
4.1 交流电流对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91-10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91-93页 |
4.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93-101页 |
4.1.4 小结 | 第101页 |
4.2 交流电流对表层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第101-10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101-10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102页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8页 |
4.2.4 小结 | 第108-109页 |
4.3 本章结论 | 第109-110页 |
第5章 碱性环境中 X70 钢交流腐蚀电化学机理 | 第110-12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11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2页 |
5.3.1 不同阴离子对 X70 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111-118页 |
5.3.1.1 氯化钠溶液中 X70 钢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111-113页 |
5.3.1.2 碳酸氢钠溶液中 X70 钢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113-115页 |
5.3.1.3 硫酸钠溶液中 X70 钢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115-118页 |
5.3.2 X70 钢交流腐蚀电化学机理 | 第118-122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122-12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