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哲学解读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9-16页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5-16页
二、马克思民生观的理论渊源与探索历程第16-32页
    (一) 马克思民生观的理论渊源第16-23页
        1. 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民生观第16-18页
        2. 黑格尔“绝对精神”运演中的民生观第18-19页
        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视域中的民生观第19-20页
        4. 空想社会主义的民生观第20-23页
    (二) 马克思探索民生思想的心路历程第23-32页
        1. “理性之法”与“利益之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民生观的根本转变第23-25页
        2. “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德法年鉴》对民生观价值取向的探索第25-27页
        3. “异化劳动”与“自由自觉活动”——《巴黎手稿》对两种民生样态的剖析第27-28页
        4. “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对民生历史观的创建第28-32页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四重维度”第32-47页
    (一)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需要维度第32-36页
        1. 人的需要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32-34页
        2. 马克思需要维度中的民生问题第34-36页
    (二)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实践维度第36-41页
        1. “生活的生产”是马克思实践民生观的理论预设第36-39页
        2. 实践活动是满足民生需求的物质力量第39-41页
    (三)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公共维度第41-43页
    (四)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人本维度第43-47页
        1. 人是民生活动的主体第44页
        2. 人是民生发展的目的第44-45页
        3. 人是民生状况的尺度第45页
        4. 人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第45-47页
四、马克思民生思想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第47-59页
    (一) 民生需要:民生建设的基本前提第47-51页
    (二) 社会实践:民生建设的基本途径第51-53页
    (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建设的基本保障第53-55页
    (四) 以人为本:民生建设的价值旨归第55-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年文明号与共青团发展研究
下一篇:文化产品品牌属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