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行政指导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行政指导的性质 | 第12-13页 |
1.2.3 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问题研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1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归纳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3.3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3.4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在理论上明确政行指导是一种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 | 第16页 |
1.4.2 在立法上应加快出台关于行政指导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 第16-17页 |
1.4.3 应将行政指导明确列为行政诉讼法的受案对象 | 第17-18页 |
第2章 行政指导及其法律救济的概述 | 第18-26页 |
2.1 行政指导的概念及其法律属性 | 第18-23页 |
2.1.1 行政指导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行政指导的性质 | 第19-21页 |
2.1.3 行政指导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2.2 行政指导法律救济概述和救济依据 | 第23-26页 |
2.2.1 行政指导法律救济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行政指导法律救济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现状及困境分析 | 第26-30页 |
3.1 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行政指导救济的规定 | 第26-27页 |
3.1.1 行政复议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26页 |
3.1.2 行政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26页 |
3.1.3 国家赔偿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26-27页 |
3.2 我国行政指导法律救济的困境原因 | 第27-30页 |
3.2.1 传统的权力文化观念根深蒂固 | 第27页 |
3.2.2 权利意识仍然单薄 | 第27-28页 |
3.2.3 理论研究缺乏、立法滞后 | 第28-30页 |
第4章 国外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第30-36页 |
4.1 国外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比较 | 第30-33页 |
4.1.1 日本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 | 第30-31页 |
4.1.2 美国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 | 第31-32页 |
4.1.3 德国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制度 | 第32-33页 |
4.2 国外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6页 |
4.2.1 应当建立专门的行政程序法规范 | 第33-34页 |
4.2.2 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监察制度 | 第34页 |
4.2.3 行政指导的司法救济趋势 | 第34-36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的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36-45页 |
5.1 明确行政指导法律救济的范围 | 第36-39页 |
5.1.1 具体的行政指导行为 | 第36-38页 |
5.1.2 抽象的行政指导行为 | 第38-39页 |
5.2 完善行政指导法律救济的立法 | 第39-42页 |
5.2.1 进行行政指导专门立法 | 第39-40页 |
5.2.2 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完善 | 第40页 |
5.2.3 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完善 | 第40-41页 |
5.2.4 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完善 | 第41-42页 |
5.3 建立行政指导法律救济的制度 | 第42-45页 |
5.3.1 建立行政指导救济的补偿制度 | 第42-43页 |
5.3.2 建立监察员制度 | 第43-44页 |
5.3.3 建立行政苦情制度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7页 |
6.1 理论上要继续加深对行政指导救济制度的研究 | 第45-46页 |
6.2 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行政指导的救济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