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概况 | 第15-25页 |
2.1 位置和范围 | 第15-16页 |
2.2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20页 |
2.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6-17页 |
2.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20页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0-25页 |
2.3.1 研究区可用水资源数量状况 | 第20-23页 |
2.3.2 研究区水质状况 | 第23-24页 |
2.3.3. 水资源状况总体评价 | 第24-25页 |
3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 第25-29页 |
3.1 水资源数量的承载力 | 第25-27页 |
3.2 水环境承载力 | 第27-28页 |
3.3 水害的承载能力 | 第28-29页 |
4 水资源量的承载力 | 第29-58页 |
4.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29-40页 |
4.1.1 需水预测 | 第29-34页 |
4.1.2 供水预测 | 第34-39页 |
4.1.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39-40页 |
4.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量的承载力计算 | 第40-57页 |
4.2.1 水资源量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评述 | 第40-42页 |
4.2.2 水资源量的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7页 |
4.2.3 水资源量的承载力分析模型 | 第47-50页 |
4.2.4 不同水平年下研究区水资源量的承载力 | 第50-57页 |
4.3 研究区水资源量的承载力远景动态分析 | 第57-58页 |
5 水环境承载力 | 第58-71页 |
5.1 评价范围 | 第58-60页 |
5.2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60-61页 |
5.3 水质评价方法 | 第61-64页 |
5.3.1 现状水质评价方法 | 第61-63页 |
5.3.2 质量趋势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5.4 河流水质评价 | 第64-68页 |
5.4.1 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 第64-66页 |
5.4.2 河流水质规划目标达标率评价 | 第66-67页 |
5.4.3 河流水质质量趋势分析 | 第67-68页 |
5.5 水库水质评价 | 第68-70页 |
5.5.1 水库水质类别评价 | 第68-69页 |
5.5.2 水库水质规划目标达标率评价 | 第69页 |
5.5.3 水库水质质量趋势分析 | 第69-70页 |
5.6 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总体评价 | 第70-71页 |
6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5页 |
6.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 第71-72页 |
6.2 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因子分析 | 第72-75页 |
7 提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 第75-78页 |
7.1 供水方面 | 第75-77页 |
7.2 用水方面 | 第77-78页 |
8 结论与不足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