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钢板表面缺陷区域检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钢板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0-12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1页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钢板图像预处理 | 第12-22页 |
2.1 钢板图像调整 | 第12-14页 |
2.1.1 无损预测编码 | 第12-13页 |
2.1.2 JEPG 压缩 | 第13-14页 |
2.2 图像预滤波 | 第14-21页 |
2.2.1 常用滤波器 | 第14-19页 |
2.2.2 本文高通滤波器设计 | 第19-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视觉注意机制初判算法 | 第22-31页 |
3.1 视觉注意机制模型概述 | 第22-23页 |
3.1.1 视觉注意机制简介 | 第22-23页 |
3.1.2 视觉注意机制特性 | 第23页 |
3.2 本文视觉注意机制算法 | 第23-24页 |
3.3 DOG 金字塔 | 第24-25页 |
3.4 基于高斯金字塔的钢板生成图 | 第25页 |
3.5 中心环绕 | 第25页 |
3.6 特征图计算 | 第25-26页 |
3.7 显著图的生成 | 第26-27页 |
3.8 焦点转移及禁止返回策略 | 第27-28页 |
3.9 钢板缺陷区域检测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缺陷区域划分及彩色叠加 | 第31-36页 |
4.1 图论模型简介 | 第31-32页 |
4.1.1 图论点型及边型 | 第31页 |
4.1.2 Ford-Fulkerson 思想 | 第31-32页 |
4.2 图论建模 | 第32-34页 |
4.2.1 图论元素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4.2.2 代价函数设计 | 第32-33页 |
4.2.3 权值设计 | 第33-34页 |
4.3 彩色叠加 | 第34页 |
4.4 实验对比 | 第34-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基于 C/S 架构的软件平台 | 第36-41页 |
5.1 本文软件系统概述 | 第36页 |
5.2 本文软件系统基本组成 | 第36-37页 |
5.3 软件系统通讯机制 | 第37-39页 |
5.3.1 TCP/IP 通讯协议 | 第37-39页 |
5.3.2 系统通讯机制选择 | 第39页 |
5.4 开发环境及工具 | 第39-40页 |
5.4.1 开发环境 | 第39-40页 |
5.4.2 开发工具 | 第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41-4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1页 |
6.2 工作中的不足 | 第41-42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