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4-2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 | 第14-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 第20-24页 |
一、何为法学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法学研究方法之梳理 | 第21-23页 |
三、本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4-27页 |
第一章 传统行政法基础理论之检讨 | 第27-55页 |
第一节 传统行政法基础理论之诸学说 | 第27-40页 |
一、管理论 | 第27-34页 |
二、控权论 | 第34-38页 |
三、综合论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行政法基础理论诸学说之检讨 | 第40-53页 |
一、何谓“行政法基础理论”? | 第41-44页 |
二、行政法何为? | 第44-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二章 合作论的政治哲学基础 | 第55-69页 |
第一节 重构之基本思路 | 第55-59页 |
一、对峙模式向统一模式的转换 | 第55-57页 |
二、从主观价值分析法向客观价值分析法转变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政治哲学的理论困境与破解迷局 | 第59-62页 |
一、当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困境 | 第59-60页 |
二、“诸神之争”化解中的“珍珑棋局”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合作理念下政治哲学基础之重构 | 第62-68页 |
一、“诸神之争”的破解与现代政治哲学核心价值的确立 | 第62-64页 |
二、合作政治哲学的社会基础 | 第64-65页 |
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合作精神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合作论的法哲学基础 | 第69-87页 |
第一节 合作政治哲学下法哲学之重构 | 第69-76页 |
一、合作还是对峙? | 第70-71页 |
二、合作法哲学之理论内核 | 第71-73页 |
三、合作法哲学之权利义务观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合作法哲学之源流梳理 | 第76-85页 |
一、合作法哲学之源 | 第76-81页 |
二、合作法哲学之流 | 第81-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合作论:行政法学基础理论之言说 | 第87-120页 |
第一节“合作论”之理论逻辑 | 第87-91页 |
一、“官”“民”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 第88-89页 |
二、“官”“民”之间是一种代理型合作关系 | 第89-91页 |
第二节“合作论”的理论视野与内涵 | 第91-114页 |
一、“合作论”的理论视野 | 第91-106页 |
二、“合作论”之基本命题 | 第106-114页 |
第三节“合作论”的理论优势 | 第114-119页 |
一、“合作论”有利于应对当前行政法治难题 | 第114-117页 |
二、“合作论”有利于承接民族文化传统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五章 合作论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应用 | 第120-138页 |
第一节 法律基本原则与行政法基本原则 | 第120-123页 |
一、法律基本原则 | 第120-122页 |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可接受原则与便宜原则之引入 | 第123-137页 |
一、可接受原则的引入 | 第123-133页 |
二、便宜原则的引入 | 第133-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合作论在行政法基本制度中的应用 | 第138-156页 |
第一节 合作论在行政主体制度中的应用 | 第139-145页 |
一、合作理念引入行政主体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139-141页 |
二、合作理念下行政主体制度创新:法定机构改革 | 第141-145页 |
第二节 合作论在行政诉讼制度中的应用 | 第145-154页 |
一、修复“官”民合作关系——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功能 | 第146-147页 |
二、代理型合作关系——行政诉讼制度的修复对象 | 第147-148页 |
三、认知干预与情绪干预——“官”民信任修复的基本路径 | 第148-149页 |
四、确立双重被告——认知干预的制度创新 | 第149-152页 |
五、增设赔礼道歉判决——情绪干预的制度创新 | 第152-154页 |
小结 | 第154-156页 |
结语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