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2 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现状 | 第15页 |
1.2.3 国内外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异同 | 第15-16页 |
1.2.4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16-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基本研究框架 | 第19-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基本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3 研究中的技术难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1-22页 |
1.3.4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37页 |
2.1 流域产流、产沙、产泥、产污 | 第24-30页 |
2.1.1 流域概述 | 第24-26页 |
2.1.2 流域-江河-湖泊-河口之间的关系 | 第26-29页 |
2.1.3 流域产流机理 | 第29页 |
2.1.4 流域产沙、产泥机理 | 第29-30页 |
2.1.5 流域产污机理 | 第30页 |
2.2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 | 第30-33页 |
2.2.1 水环境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2.2.2 流域地理信息 | 第32页 |
2.2.3 流域径流信息 | 第32页 |
2.2.4 流域水环境信息 | 第32-33页 |
2.2.5 流域生态系统信息 | 第33页 |
2.3 水环境数值仿真 | 第33-34页 |
2.4 信息管理系统介绍 | 第34-36页 |
2.4.1 信息系统 | 第34页 |
2.4.2 信息管理 | 第34-36页 |
2.5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关联性 | 第36-37页 |
第3章 流域信息时空同化技术与水环境分布规律 | 第37-46页 |
3.1 流域信息时空同化技术 | 第37-40页 |
3.1.1 流域信息构成与来源 | 第37-38页 |
3.1.2 资料时空同化技术 | 第38-40页 |
3.2 流域污染物及其估算方法 | 第40-41页 |
3.2.1 流域面源污染物估算方法 | 第40页 |
3.2.2 江湖污染物输移浓度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3.3 水域纳污能力及水环境容量动态估算 | 第41-44页 |
3.3.1 纳污能力与水环境容量 | 第41页 |
3.3.2 水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 第41-43页 |
3.3.3 流域水体容污量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3.4 重点水域水环境评估方法 | 第44-46页 |
第4章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成 | 第46-64页 |
4.1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成原理及框架 | 第46-47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46页 |
4.1.2 技术框架 | 第46-47页 |
4.2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采取技术 | 第47-50页 |
4.2.1 水环境信息采集技术 | 第48-49页 |
4.2.2 局域信息集成技术 | 第49-50页 |
4.3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建与运行管理 | 第50-62页 |
4.3.1 系统总体方案 | 第50-61页 |
4.3.2 系统建设策略和运行与管理 | 第61-62页 |
4.4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配置与服务 | 第62-64页 |
4.4.1 信息服务平台构成 | 第62页 |
4.4.2 门户与信息授权配置 | 第62-63页 |
4.4.3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 第63-64页 |
第5章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传输网络 | 第64-70页 |
5.1 流域信息传输网络与技术 | 第64-66页 |
5.1.1 建网原则 | 第64-65页 |
5.1.2 建网关键技术 | 第65-66页 |
5.2 流域信息传输硬件与软件系统 | 第66-70页 |
5.2.1 物理网络的建设 | 第66-67页 |
5.2.2 通讯平台硬件的建设 | 第67-68页 |
5.2.3 通讯平台软件建设 | 第68-70页 |
第6章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功能与实现 | 第70-98页 |
6.1 数字模型功能作用及其关联性 | 第70-71页 |
6.2 大气数值预报模式 | 第71-72页 |
6.2.1 AREM数值预报模式 | 第71-72页 |
6.2.2 模式边界条件 | 第72页 |
6.2.3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72页 |
6.3 流域水文泥沙模型 | 第72-91页 |
6.3.1 流域水文预报模型 | 第72-73页 |
6.3.2 流域江湖泥沙模型 | 第73-79页 |
6.3.3 流域产污模型 | 第79-81页 |
6.3.4 河道梯级多库联调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 第81-87页 |
6.3.5 面向生态环境的梯级水库群调度模型 | 第87-91页 |
6.4 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 | 第91-93页 |
6.4.1 动态模拟 | 第91-92页 |
6.4.2 事故模拟计算 | 第92-93页 |
6.4.3 污染预测仿真 | 第93页 |
6.5 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 | 第93-98页 |
6.5.1 图形引擎研究 | 第93-94页 |
6.5.2 场景管理器研究 | 第94页 |
6.5.3 数据库接口研究 | 第94-95页 |
6.5.4 指令通信接口研究 | 第95页 |
6.5.5 三维模型数据库研究 | 第95页 |
6.5.6 水生态三维仿真研究 | 第95-98页 |
第7章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实施案例 | 第98-111页 |
7.1 建设背景 | 第98页 |
7.2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及其污染源 | 第98-99页 |
7.2.1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监控现状 | 第98-99页 |
7.2.2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现状 | 第99页 |
7.3 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第99-100页 |
7.3.1 建设目标 | 第99-100页 |
7.3.2 建设内容 | 第100页 |
7.4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自动检测站布置 | 第100-102页 |
7.4.1 金沙江全流域监测站点布设 | 第100-102页 |
7.4.2 金沙江下游段监测站点布设分析 | 第102页 |
7.5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 第102-111页 |
7.5.1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 | 第103-104页 |
7.5.2 实现技术 | 第104-106页 |
7.5.3 监控中心建设 | 第106-11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8.1 结论 | 第111-112页 |
8.2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附录 | 第122-123页 |
附表一 | 第123-128页 |
附表二 | 第128-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