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基于光空间分布的棉花长势监测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作物长势监测第14-19页
        1.2.2 PAR与作物长势的相关性研究第19-20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案第20-21页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0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材料与方法第21-27页
        1.4.1 试验设计第21-23页
        1.4.2 PAR的获取和计算第23-24页
        1.4.3 数字图像的获取和计算第24-25页
        1.4.4 农艺指标的获取第25-26页
        1.4.5 模型的验证第26页
        1.4.6 数据处理第26-27页
第二章 群体PAR截获率的量化及时空异质性研究第27-49页
    2.1 结果分析第29-47页
        2.1.1 不同密度PAR截获率的空间相关性第29-33页
        2.1.2 不同密度PAR截获率在不同点的变化第33-37页
        2.1.3 不同密度PAR截获率在不同面的变化第37-43页
        2.1.4 不同密度PAR截获率在不同棉花冠区域的变化第43-47页
    2.2 讨论第47-48页
    2.3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PAR截获率时空分布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第49-67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50-64页
        3.1.1 PAR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第50-53页
        3.1.2 PAR截获率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第53页
        3.1.3 PAR截获率与棉花生育进程的相关性第53-59页
        3.1.4 PAR截获率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第59-62页
        3.1.5 PAR截获率与籽棉产量的相关性第62-64页
    3.2 讨论第64-65页
    3.3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PAR截获率时空分布与生殖器官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第67-85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67-82页
        4.1.1 成铃初期棉花生殖器官的空间分布第67-71页
        4.1.2 成铃中期棉花生殖器官的空间分布第71-74页
        4.1.3 吐絮期棉花生殖器官的空间分布第74-77页
        4.1.4 光截获率的空间分布与最终产量分布的相关性第77-79页
        4.1.5 光截获率的空间分布与脱落分布的相关性第79-81页
        4.1.6 各个果枝和果节对产量的贡献第81-82页
    4.2 讨论第82-83页
    4.3 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PAR截获率的快速获取第85-99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86-96页
        5.1.1 RGB模型各颜色特征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第86-88页
        5.1.2 HSI模型各颜色特征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第88-90页
        5.1.3 H2S2V模型各颜色特征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第90-92页
        5.1.4 YI2Q模型各颜色特征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第92-94页
        5.1.5 模型选择和验证第94-96页
    5.2 讨论第96-97页
    5.3 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结语第99-101页
    6.1 研究结论第99-100页
        6.1.1 光截获的空间异质性第99页
        6.1.2 光截获与棉花长势的关系第99页
        6.1.3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冠层光截获的快速监测第99-100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00页
    6.3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作者简介及成果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斑马鱼TBK1L功能研究与草鱼P47PHOX/P40PHOX基因克隆
下一篇:潜热蓄热相变过程换热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