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执政安全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序言第13-27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13-16页
        (一)为什么研究执政安全第13-14页
        (二)列宁执政安全思想的内涵第14-16页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6-22页
        (一)研究现状第16-21页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价第21-22页
    三、问题研究的意义第22-24页
        (一)现实意义第22-23页
        (二)理论意义第23-24页
    四、问题研究的框架和方法第24-25页
        (一)研究的框架第24页
        (二)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五、本论文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第25-27页
        (一)重难点第25页
        (二)创新点第25-27页
第一章 执政安全问题的提出第27-44页
    一、俄共执政地位的确立第27-31页
        (一)俄共执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27-28页
        (二)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第28-29页
        (三)由领导革命转向领导建设第29-31页
    二、执政安全成为俄共的新课题第31-34页
        (一)俄共执政的历史文化背景第32-33页
        (二)俄共执政的社会条件第33页
        (三)俄共执政的外部环境第33-34页
    三、列宁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第34-44页
        (一)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认识第34-36页
        (二)晚年着重思考的问题第36-37页
        (三)思想来源和主要特点第37-41页
        (四)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第41-44页
第二章 党群关系与执政安全第44-67页
    一、执政安全的根基第44-49页
        (一)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政权第44-45页
        (二)党依靠人民群众保持和巩固政权第45-47页
        (三)党执政的本质在于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第47-49页
    二、影响执政安全的最大危险第49-51页
        (一)官僚主义造成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第49-50页
        (二)党内“左倾”错误的存在第50页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党脱离人民群众第50-51页
    三、强化执政认同第51-67页
        (一)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第51-57页
        (二)强化执政认同所采取的基本措施第57-67页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执政安全第67-86页
    一、执政安全的物质经济基础第67-74页
        (一)经济基础决定政权性质第67-70页
        (二)先进生产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的保证第70-72页
        (三)大工业是保障无产阶级阶级特性的基础第72-74页
    二、影响执政安全的经济因素第74-78页
        (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第74-75页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薄弱第75-77页
        (三)工农经济利益上的分化第77-78页
    三、创造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第78-86页
        (一)创造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第78-80页
        (二)为创造发达生产力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第80-86页
第四章 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安全第86-106页
    一、执政安全的思想阵地第86-89页
        (一)意识形态变革是社会主义革命必然组成部分第86-88页
        (二)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第88-89页
    二、影响执政安全的思想因素第89-95页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攻击第89-91页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第91-93页
        (三)共产国际运动中的错误思潮第93-95页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95-106页
        (一)增强唯物主义的战斗性第95-97页
        (二)深刻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97-99页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第99-102页
        (四)清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良思想的影响第102-106页
第五章 外部环境与执政安全第106-124页
    一、执政安全的外部条件第106-109页
        (一)俄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第106-108页
        (二)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和平提供了可能第108-109页
    二、影响执政安全的外部因素第109-113页
        (一)帝国主义势力的威胁第110-111页
        (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第111-113页
    三、推行和平共处政策第113-124页
        (一)和平共处政策的提出及实质第113-115页
        (二)和平共处政策的保障措施第115-124页
第六章 党的自身建设与执政安全第124-146页
    一、执政安全的主体建设第124-127页
        (一)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第124-125页
        (二)党的自身建设是实现正确领导的前提第125-127页
    二、影响执政安全的自身因素第127-133页
        (一)执政党队伍面临蜕化的危险第127-129页
        (二)执政能力不足导致党转型困难第129-131页
        (三)党内斗争致使党有分裂的危险第131-133页
    三、加强党的自我净化第133-146页
        (一)防止党员干部队伍蜕化第133-137页
        (二)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第137-141页
        (三)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第141-146页
第七章 列宁留下的思考与启示第146-164页
    一、关注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第146-150页
        (一)人民群众的呼声与要求事关党执政的兴衰成败第147-148页
        (二)党执政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148-150页
    二、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第150-154页
        (一)民族矛盾的积累为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第150-151页
        (二)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第151-154页
    三、注意防范外部势力的渗透第154-158页
        (一)苏联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第154-156页
        (二)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第156-158页
    四、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第158-164页
        (一)苏共自身建设不力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内在因素第158-160页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第160-164页
结语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0页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第170-171页
后记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一种哲学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