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操作风险及生成的一般性因素分析 | 第17-22页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念 | 第17-18页 |
·有代表性的操作风险概念 | 第17-18页 |
·国有商业银行界定的操作风险概念 | 第18页 |
·操作风险的特征 | 第18-19页 |
·操作风险生成的一般性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内部程序因素 | 第19-20页 |
·人员因素 | 第20-21页 |
·系统因素 | 第21页 |
·外部事件因素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28页 |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现状 | 第22-24页 |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 | 第22页 |
·以制度约束为核心手段 | 第22-23页 |
·以先进技术为重要手段 | 第23-24页 |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人为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 第24页 |
·多层级机构设置不利于操作风险防范 | 第24-25页 |
·股权结构相对单一 | 第25页 |
·缺乏有效的操作风险监管机制 | 第25-26页 |
·防范操作风险手段单一 | 第26-27页 |
·操作风险计量进程较慢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指标选取、数据收集及样本概况 | 第28-33页 |
·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8页 |
·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问卷设计 | 第29页 |
·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样本概况 | 第30-33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调查指标的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项目分析 | 第33页 |
·因子分析 | 第33-37页 |
·因子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实证分析 | 第34-37页 |
·信度检验 | 第37页 |
·计算各因子得分 | 第37-39页 |
·单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3页 |
第六章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第43-50页 |
·构建分阶段操作风险防范体系 | 第43页 |
·第一阶段:建立以预警机制为主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 | 第43页 |
·第二阶段:建立以审查监督机制为主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 | 第43页 |
·第三阶段:建立以应急处置机制为主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 | 第43页 |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制度 | 第43-46页 |
·完善制度设计、及时更新 | 第43-44页 |
·升级计算机系统、优化业务流程 | 第44-45页 |
·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 | 第45页 |
·完善关键风险指标监测体系 | 第45页 |
·健全培训与考核制度 | 第45-46页 |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能力 | 第46-47页 |
·员工的业务处理能力 | 第46页 |
·员工的制度执行能力 | 第46页 |
·内部稽核能力 | 第46页 |
·突击检查能力 | 第46页 |
·应急处理能力 | 第46-47页 |
·开发和应用先进度量模型 | 第47页 |
·培养员工自觉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 | 第47-48页 |
·员工自身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 第47-48页 |
·员工的监督意识 | 第48页 |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约束机制 | 第48-50页 |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信息披露 | 第48页 |
·外部监管 | 第48-49页 |
·市场约束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1 | 第53-55页 |
附录2 | 第55-58页 |
附录3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