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 第14页 |
1.1.2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14页 |
1.1.3 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2 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技术路线 | 第22-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技术基础 | 第27-35页 |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1.1 区位理论 | 第27页 |
2.1.2 集约用地理论 | 第27页 |
2.1.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7页 |
2.1.4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7-28页 |
2.1.5 复杂系统理论 | 第28页 |
2.2 多智能体模型 | 第28-30页 |
2.2.1 多智能体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2.2.2 多智能体模型的环境 | 第29页 |
2.2.3 多智能体的结构及交互规则 | 第29-30页 |
2.3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0-33页 |
2.3.1 元胞自动机的概述 | 第30页 |
2.3.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30-32页 |
2.3.3 地理元胞自动机 | 第32-33页 |
2.4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及GIS的集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宜兴市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5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6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5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35页 |
3.1.3 社会经济 | 第35-36页 |
3.1.4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 第36页 |
3.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36-39页 |
3.2.1 数据的收集 | 第36-37页 |
3.2.2 数据的处理 | 第37-39页 |
3.3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第39-42页 |
3.3.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面积与指数 | 第39-41页 |
3.3.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41-42页 |
3.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42-53页 |
3.4.1 自然因素的分析 | 第42-43页 |
3.4.2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3.4.3 主体意愿因素分析 | 第48-53页 |
第四章 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多智能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第53-61页 |
4.1 ANN-CA层 | 第54-57页 |
4.1.1 ANN模块 | 第54-56页 |
4.1.2 CA模块 | 第56-57页 |
4.2 多智能体层 | 第57-59页 |
4.2.1 政府Agent的抉择行为 | 第57-58页 |
4.2.2 农户Agent的抉择行为 | 第58-59页 |
4.3 ANN-CA与多智能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演变模拟 | 第61-75页 |
5.1 模型数据的处理与格式转换 | 第61-63页 |
5.1.1 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5.1.2 数据的格式转换 | 第62-63页 |
5.2 模型的运行与实现 | 第63-69页 |
5.2.1 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 第63-67页 |
5.2.2 CA与Agent的集成过程 | 第67-69页 |
5.3 模型运行精度评定 | 第69-71页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75-76页 |
6.2.1 创新之处 | 第75-76页 |
6.2.2 不足之处 | 第7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件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