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1.1 海马的种类、形态、地理分布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海马的种类和形态 | 第11页 |
1.1.2 国际上海马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 | 第11-14页 |
1.1.3 海马属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线粒体基因组及线粒体分子标记概述 | 第15-19页 |
1.2.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特征 | 第15-17页 |
1.2.2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7-19页 |
1.3 国际上海马属的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中国沿海海马资源与系统进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中国沿海刺状海马的形态学甄别 | 第22-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样本的收集、保存与描述 | 第22-23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海马外部形态观察与测量 | 第24-25页 |
2.2.2 海马形态学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6-33页 |
2.4 讨论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3 基于线粒体全序列分析我国刺状海马的系统发育特征 | 第35-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3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5-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3.1 DNA的提取与保存 | 第36-37页 |
3.3.2 PCR引物设计 | 第37页 |
3.3.3 PCR扩增及产物的检测 | 第37-38页 |
3.3.4 克隆测序及序列拼接 | 第38-39页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9-40页 |
3.4.1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解析 | 第39页 |
3.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9页 |
3.4.3 MISA预测线粒体中的微卫星序列 | 第39-40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40-49页 |
3.5.1 棘海马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40-44页 |
3.5.2 海马、海龙和其他硬骨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47页 |
3.5.3 海马属线粒体基因组微卫星序列的预测与分析 | 第47-49页 |
3.6 讨论 | 第49-50页 |
3.7 小结 | 第50-51页 |
4 中国沿海刺状海马群体结构与遗传分化特征 | 第51-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4.3.1 DNA的提取与保存 | 第51-52页 |
4.3.2 PCR引物设计 | 第52页 |
4.3.3 PCR扩增及产物的检测 | 第52-53页 |
4.3.4 测序 | 第53页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3-54页 |
4.4.1 序列的校正 | 第53-54页 |
4.4.2 序列的比对 | 第54页 |
4.4.3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54页 |
4.4.4 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4页 |
4.4.5 单倍型网络图的构建 | 第54页 |
4.4.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4页 |
4.5 实验结果 | 第54-59页 |
4.5.1 三种刺状海马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距离 | 第54-57页 |
4.5.2 基于COI序列单倍型构建的海马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57-59页 |
4.6 讨论 | 第59-60页 |
4.7 小结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