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1J高坝新型应力测量结构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混凝土应力计算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混凝土应力计算的力学程基础 | 第19-37页 |
2.1 实测应力研究的必要性 | 第19页 |
2.2 混凝土体内应力状态 | 第19-25页 |
2.2.1 弹性力学基本概念和假定 | 第19-21页 |
2.2.2 点应力模型 | 第21-22页 |
2.2.3 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 第22-23页 |
2.2.4 混凝土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 第23-25页 |
2.3 混凝土的徐变变形 | 第25-27页 |
2.3.1 徐变变形的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3.2 徐变变形的特性 | 第25-27页 |
2.3.3 徐变变形的非荷载性质 | 第27页 |
2.3.4 混凝土松弛系数的基本概念 | 第27页 |
2.4 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 | 第27-29页 |
2.5 混凝土应力监测方法 | 第29-33页 |
2.5.1 差阻式应变计的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2.5.2 应变计组的布置 | 第30-33页 |
2.6 混凝土实测应力计算方法 | 第33-36页 |
2.6.1 计算流程 | 第33页 |
2.6.2 实测应变计算 | 第33页 |
2.6.3 应变计组弹性平衡的应变修正 | 第33-34页 |
2.6.4 混凝土单轴应变 | 第34-35页 |
2.6.5 松弛法求解混凝土徐变应力 | 第35页 |
2.6.6 主应力计算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7-47页 |
3.1 综合描述 | 第37-38页 |
3.1.1 运行环境 | 第37页 |
3.1.2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 第37页 |
3.1.3 假设和约束 | 第37-38页 |
3.1.4 业务描述 | 第38页 |
3.2 外部接口需求 | 第38-40页 |
3.2.1 界面需求 | 第38-40页 |
3.2.2 软件接口 | 第40页 |
3.2.3 通讯接口 | 第40页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第40-44页 |
3.3.1 系统管理 | 第40-41页 |
3.3.2 监测系统管理 | 第41页 |
3.3.3 数据管理 | 第41-42页 |
3.3.4 建模分析 | 第42页 |
3.3.5 应力应变转换 | 第42-43页 |
3.3.6 监控指标拟定 | 第43页 |
3.3.7 图形绘制 | 第43页 |
3.3.8 文档管理 | 第43-44页 |
3.3.9 日常巡视记录 | 第44页 |
3.3.10 其他 | 第44页 |
3.4 用户需求分析 | 第44-45页 |
3.4.1 用户人员分析 | 第44页 |
3.4.2 用户工作分析 | 第44-45页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3.5.1 性能需求 | 第45页 |
3.5.2 安全措施要求 | 第45-46页 |
3.5.3 安全性需求 | 第46页 |
3.5.4 软件质量属性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第47-63页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47页 |
4.2 系统总体结构 | 第47-48页 |
4.3 系统工作内容及功能 | 第48-49页 |
4.4 接口设计 | 第49-51页 |
4.4.1 定义 | 第49页 |
4.4.2 接口分类 | 第49-50页 |
4.4.3 系统接口设计 | 第50-51页 |
4.5 数据库设计 | 第51-60页 |
4.5.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第51-52页 |
4.5.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第52-53页 |
4.5.3 数据库逻辑结构 | 第53-54页 |
4.5.4 数据库物理设计 | 第54-55页 |
4.5.5 实体与属性主要数据表关系图 | 第55-56页 |
4.5.6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第56-60页 |
4.6 界面设计 | 第60-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第63-94页 |
5.1 系统菜单 | 第63-64页 |
5.2 数据库 | 第64-68页 |
5.2.1 数据库的查询、编辑 | 第64-66页 |
5.2.2 数据库的连接 | 第66页 |
5.2.3 数据库查询语句 | 第66-67页 |
5.2.4 数据库视图 | 第67-68页 |
5.3 功能实现 | 第68-91页 |
5.3.1 系统管理(Alt+P) | 第68-69页 |
5.3.2 监测系统管理(Alt+Q) | 第69-70页 |
5.3.3 数据管理(Alt + R) | 第70-72页 |
5.3.4 应力应变转换(Alt + S) | 第72-83页 |
5.3.5 建模分析(Alt +T) | 第83-86页 |
5.3.6 图形(Alt + U) | 第86-88页 |
5.3.7 监控指标(Alt + V) | 第88-89页 |
5.3.8 报警(Alt + W) | 第89-90页 |
5.3.9 巡查(Alt + X) | 第90-91页 |
5.3.10 文档(Alt + Y) | 第91页 |
5.3.11 设置(Alt + Z) | 第91页 |
5.4 系统结构特点 | 第91-93页 |
5.4.1 分层设计 | 第91-92页 |
5.4.2 面向服务设计 | 第92页 |
5.4.3 可扩展性 | 第92页 |
5.4.4 界面简洁,操作方便 | 第92-93页 |
5.4.5 可建模分析 | 第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运行 | 第94-104页 |
6.1 系统测试目的 | 第94页 |
6.2 系统测试方案 | 第94页 |
6.3 系统测试环境 | 第94页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第94-100页 |
6.4.1 系统管理 | 第94-95页 |
6.4.2 监测系统管理 | 第95-96页 |
6.4.3 数据管理 | 第96-97页 |
6.4.4 应力应变转换 | 第97页 |
6.4.5 建模分析 | 第97-98页 |
6.4.6 图形 | 第98页 |
6.4.7 监控指标 | 第98-99页 |
6.4.8 报警 | 第99页 |
6.4.9 巡查 | 第99-100页 |
6.4.10 文档 | 第100页 |
6.4.11 设置 | 第100页 |
6.5 系统性能测试 | 第100-103页 |
6.5.1 系统登录性能测试用例 | 第100-101页 |
6.5.2 图元展示性能测试用例 | 第101-102页 |
6.5.3 画面展示性能测试用例 | 第102-103页 |
6.5.4 报表展示性能测试用例 | 第103页 |
6.6 系统运行维护 | 第10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7.1 总结 | 第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