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1 玉米抗矮花叶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1 玉米矮花叶病的危害 | 第13页 |
1.1.2 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研究 | 第13-15页 |
1.1.3 玉米矮花叶病病症表现特点及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1.1.4 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播与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1.1.5 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第19页 |
1.3 元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1.3.1 元分析的作用 | 第20-21页 |
1.3.2 元分析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生物信息学 | 第22-23页 |
1.5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方法 | 第23-24页 |
1.5.1 转座子标签技术 | 第23页 |
1.5.2 图位克隆技术 | 第23页 |
1.5.3 功能克隆 | 第23-24页 |
1.5.4 表型基因克隆法 | 第24页 |
1.6 植物抗病基因结构特点 | 第24-26页 |
1.7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27页 |
2.2 QTL信息整合挖掘候选基因 (SCMV2) 的方法 | 第27-28页 |
2.2.1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信息收集 | 第27页 |
2.2.2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信息整合 | 第27-28页 |
2.2.3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的元分析 | 第28页 |
2.2.4 抗甘蔗花叶病毒QTL的位置候选基因发掘 | 第28页 |
2.3 候选基因 (SCMV2) 克隆 | 第28-33页 |
2.3.1 叶片取样 | 第28-29页 |
2.3.2 DNA提取 | 第29-30页 |
2.3.3 引物信息获取与设计 | 第30页 |
2.3.4 PCR扩增 | 第30-31页 |
2.3.5 电泳检测 | 第31-33页 |
2.3.6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2.4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候选基因 (SCMV2) 分子标记开发 | 第33-35页 |
2.4.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4.2 候选基因标记开发 | 第33-34页 |
2.4.3 标记有效性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57页 |
3.1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候选基因 (SCMV2) 发掘 | 第35-39页 |
3.1.1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信息收集与整理 | 第35页 |
3.1.2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元分析 | 第35-37页 |
3.1.3 基于“一致性”抗病毒QTL的位置候选基因发掘 | 第37-39页 |
3.2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候选基因 (SCMV2) 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9-47页 |
3.2.1 候选基因扩增检测 | 第39页 |
3.2.2 候选基因变异位点分析 | 第39-43页 |
3.2.3 候选基因在抗感材料间差异位点分析 | 第43-46页 |
3.2.4 候选基因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3 候选基因 (SCMV2)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7-53页 |
3.3.1 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3.3.2 亲疏水性分析 | 第49-50页 |
3.3.3 跨膜区分析 | 第50-51页 |
3.3.4 功能保守域分析 | 第51-53页 |
3.4 候选基因 (SCMV2) 标记开发与有效性分析 | 第53-57页 |
3.4.1 候选基因标记开发 | 第53-54页 |
3.4.2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候选基因的标记有效性分析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1页 |
4.1 玉米第3染色体上抗甘蔗花叶病毒“一致性”QTL区间 | 第57-58页 |
4.2 玉米第3染色体上抗甘蔗花叶病毒候选基因 | 第58页 |
4.3 候选基因(SCMV2)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8-59页 |
4.4 候选基因(SCMV2)标记开发与有效性分析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