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总承包商质量控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承包商质量行为分析及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思路 | 第18-22页 |
1.4.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论文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分析 | 第22-36页 |
2.1“BOT+EPC”模式简介 | 第22-24页 |
2.1.1 BOT融资模式 | 第22页 |
2.1.2 EPC总承包模式 | 第22-23页 |
2.1.3“BOT+EPC”模式 | 第23-24页 |
2.2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4-28页 |
2.2.1 霍尔三维结构 | 第25-26页 |
2.2.2 并行工程方法 | 第26页 |
2.2.3 利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质量控制的优势 | 第26-28页 |
2.3 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 | 第28-29页 |
2.3.1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框架 | 第28-29页 |
2.3.2 决策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 | 第29页 |
2.4 行为决策理论 | 第29-34页 |
2.4.1 反事实思维 | 第30-31页 |
2.4.2 后悔情绪 | 第31页 |
2.4.3 后悔规避(厌恶) | 第31页 |
2.4.4 Bell后悔决策理论 | 第31-33页 |
2.4.5 利用后悔理论研究行为决策的优势 | 第33-34页 |
2.5 上述理论与质量控制和质量行为的联系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质量行为和质量控制分析 | 第36-56页 |
3.1 传统EPC总承包商的地位与质量责任 | 第36-39页 |
3.1.1 传统EPC总承包商的地位 | 第36-37页 |
3.1.2 传统EPC总承包商的质量责任 | 第37-39页 |
3.2“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的地位与质量责任 | 第39-43页 |
3.2.1“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的地位 | 第39-41页 |
3.2.2“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的质量责任 | 第41-43页 |
3.3 总承包商的地位与质量责任对比分析 | 第43-48页 |
3.4 总承包商质量行为和质量控制 | 第48-54页 |
3.4.1 质量行为定义和分类 | 第48-50页 |
3.4.2 传统EPC总承包商质量行为和质量控制 | 第50页 |
3.4.3“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质量行为和质量控制 | 第50-52页 |
3.4.4 总承包商地位和质量责任引起质量行为和质量控制的变化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质量控制机制 | 第56-78页 |
4.1 基于并行工程方法的总承包商质量控制模型 | 第57-66页 |
4.1.1 控制机制的内涵和控制内容 | 第57页 |
4.1.2 总承包商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57-66页 |
4.2 基于后悔理论的总承包商质量行为决策模型 | 第66-76页 |
4.2.1 后悔心理与总承包商质量行为决策 | 第66-69页 |
4.2.2 决策模型构建 | 第69-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BOT+EPC”模式下总承包商质量行为控制案例分析 | 第78-86页 |
5.1 ××YJ高速公路项目简介 | 第78页 |
5.2 选取分部工程 | 第78-79页 |
5.3 模型参数的获取 | 第79-80页 |
5.4 质量行为控制模型的求解 | 第80-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86-90页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87页 |
6.3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研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