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5页 |
三、选题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页 |
四、选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阐释与发展意义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8页 |
二、组织结构扁平化思想 | 第18页 |
第二节 大部制及其发展沿革 | 第18-20页 |
一、大部制含义 | 第19页 |
二、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 第20-22页 |
一、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有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20-21页 |
二、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有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21-22页 |
三、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有助于服务型政府建立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大部制改革的情况分析 | 第24-35页 |
第一节 黑龙江省大部制改革的概况 | 第24-27页 |
一、2008 年黑龙江省大部制改革 | 第24-25页 |
二、2013 年黑龙江省大部制改革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黑龙江省大部制改革成效 | 第27-29页 |
一、职能转变效果显著 | 第27-28页 |
二、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 | 第28页 |
三、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部门责任 | 第28-29页 |
四、机构数量精简 | 第29页 |
第三节 黑龙江省推行“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改革后的新部门职能整合问题 | 第29-31页 |
二、改革后的上下级权力关系及权限冲突问题 | 第31页 |
三、改革后的部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问题 | 第31页 |
四、改革后原部门人员分流问题 | 第31-32页 |
五、改革后承接政府职能的社会组织缺位 | 第32-33页 |
六、改革后级别对口问题很难体现地方发展特色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经验借鉴 | 第35-43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大部制经验的可行性探讨 | 第35-37页 |
一、西方国家与我国改革的差异性 | 第35-36页 |
二、西方国家经验对我国改革的适用性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 第37-41页 |
一、积极稳妥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 第37-38页 |
二、权力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原则 | 第38-39页 |
三、借助高层力量减少内耗 | 第39页 |
四、立法在先,不断完善行政法治 | 第39-40页 |
五、整体性协调机制 | 第40页 |
六、重点领域大部制改革借鉴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完善黑龙江省“大部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推行“大部制”应坚持的原则 | 第43-46页 |
一、循序渐进、相对稳定原则 | 第43-44页 |
二、自上而下权威保障的原则 | 第44-45页 |
三、根据省情,因地制宜原则 | 第45页 |
四、职能有机统一原则 | 第45-46页 |
五、社会协同原则 | 第46页 |
第二节 黑龙江省深化“大部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 第46-51页 |
一、机构优化整合:从职能内容到结构形式的统一 | 第46-47页 |
二、优化协调机制:凸显大部制结构的整体功能 | 第47-48页 |
三、突出重点结构整合:树立龙江资源管理地域特色 | 第48-49页 |
四、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五、科学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完善绩效评估方案 | 第50-51页 |
六、重新设计政府与社会关系:从简政放权到社会组织发展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