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结构钢稀土渗氮及渗层硬度增强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12页 |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3 渗氮概述 | 第13-16页 |
| 1.3.1 渗氮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 1.3.2 渗氮层组织及性能 | 第14-15页 |
| 1.3.3 氮化种类及特点 | 第15-16页 |
| 1.4 稀土化学热处理 | 第16-18页 |
| 1.4.1 稀土元素及其结构与性能特点 | 第16-17页 |
| 1.4.2 稀土催渗和催渗剂的类型及应用 | 第17-18页 |
| 1.5 稀土催渗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8-23页 |
|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1.5.2 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1.6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 2 渗氮工艺及试验方案 | 第24-33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 2.1.1 材料选择背景 | 第24-25页 |
| 2.1.2 材料成分及处理状态 | 第25页 |
| 2.1.3 试样加工前处理 | 第25-26页 |
| 2.1.4 稀土催渗剂 | 第26-27页 |
| 2.2 试验工艺方案及装置 | 第27-30页 |
| 2.2.1 氮化工艺方案 | 第27-28页 |
| 2.2.2 渗氮装置 | 第28-30页 |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32页 |
| 2.3.1 显微硬度测试 | 第31页 |
| 2.3.2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1页 |
| 2.3.3 能谱观测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渗氮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43页 |
| 3.1 渗层组织结构分析 | 第33-38页 |
| 3.1.1 金相组织观察结果 | 第33-34页 |
| 3.1.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34-38页 |
| 3.2 渗层显微硬度分布与渗层增厚动力学 | 第38-42页 |
| 3.2.1 渗层显微硬度分布 | 第38-40页 |
| 3.2.2 渗层增厚动力学 | 第40-4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稀土氮化催渗机理分析 | 第43-55页 |
| 4.1 稀土元素在炉气中的反应 | 第43-44页 |
| 4.2 稀土元素的表面吸附和界面反应 | 第44-45页 |
| 4.3 反应可行性验证 | 第45-47页 |
| 4.4 稀土元素的扩散机理 | 第47页 |
| 4.5 稀土原子对渗氮速度的影响 | 第47-54页 |
| 4.5.1 弹性应力场与位错线的生成与作用 | 第49-52页 |
| 4.5.2 柯氏气团的生成与作用 | 第52-53页 |
| 4.5.3 稀土原子的动量碰撞及炉气界面交换 | 第53-5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稀土氮化渗层硬度增强机理分析 | 第55-62页 |
| 5.1 稀土元素对晶粒结构的影响 | 第56-58页 |
| 5.2 稀土元素对晶界结构的影响 | 第58-61页 |
| 5.2.1 大原子挤压作用 | 第59页 |
| 5.2.2 气团的作用 | 第59-6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