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研究--以《刑法》二百四十六条为视角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4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2-13页
2 网络诽谤犯罪的界定第13-18页
    2.1 网络诽谤入罪的依据第13页
        2.1.1 名誉权的保护第13页
        2.1.2 言论自由的限度第13页
    2.2 网络诽谤犯罪概念第13-14页
    2.3 网络诽谤犯罪的特点第14-15页
        2.3.1 诽谤更易为公众知悉第14页
        2.3.2 诽谤行为人更加隐蔽第14-15页
        2.3.3 诽谤行为成本低第15页
    2.4 网络诽谤犯罪行为危害性分析第15-16页
    2.5 网络诽谤的类型第16-18页
        2.5.1 恶意报复型第16页
        2.5.2 引发关注型第16-17页
        2.5.3 网络举报型第17-18页
3 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的要件第18-30页
    3.1 客体要件第18-19页
    3.2 客观要件第19-26页
        3.2.1 行为方式第19-23页
        3.2.2 行为对象第23-24页
        3.2.3 情节严重第24-26页
    3.3 主体要件第26-28页
        3.3.1 网络诽谤信息散布者第27页
        3.3.2 网络诽谤信息传播者第27页
        3.3.3 网络管理者第27-28页
    3.4 犯罪主观方面第28-30页
        3.4.1 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排除第28-29页
        3.4.2 意图散布于众第29-30页
4 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实践困境及解决第30-35页
    4.1 诽谤犯罪自诉转公诉标准模糊第30页
    4.2 网络诽谤案件的调查取证第30-33页
        4.2.1 自诉人取证的困境第30-31页
        4.2.2 《刑法修正案(九)》举证的新规定第31-33页
    4.3 网络诽谤犯罪管辖权问题第33-35页
        4.3.1 管辖权的不确定性第33页
        4.3.2 网络诽谤的地域管辖问题第33-35页
5 网络诽谤犯罪外国规制模式探究第35-40页
    5.1 国外网络诽谤治理经验第35-36页
        5.1.1 大陆法系第35页
        5.1.2 英美法系第35-36页
    5.2 国外网络诽谤治理经验借鉴第36-40页
6 网络诽谤行为相关法理思考第40-44页
    6.1 网络诽谤犯罪的边界:名誉权与表达自由的平衡第40-42页
        6.1.1 表达自由与名誉权第40-41页
        6.1.2 网络上言论自由的限度界定第41-42页
    6.2 网络诽谤罪与监督权利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险驾驶罪的适用现状及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例
下一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