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名师区域化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名师区域化培养概述 | 第19-25页 |
一、名师区域化培养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19-21页 |
(一)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名师区域化培养的方式 | 第21-25页 |
(一)课题引领式 | 第21-22页 |
(二)同课异构式 | 第22-23页 |
(三)团队合作式 | 第23页 |
(四)网络研修式 | 第23-24页 |
(五)高校培训式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名师区域化培养的价值 | 第25-29页 |
一、弥补学校培训局限,开拓新的培训渠道 | 第25-26页 |
二、解决教师单独发展的困境,促进教师集体成长 | 第26-27页 |
三、基于教师的现实生活,培训实效更为突出 | 第27页 |
四、地方支持力度强,培训工程持续有效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名师区域化培养的理想目标与运行机制 | 第29-36页 |
一、名师区域化培养的理想目标 | 第29-33页 |
(一)多维性教师发展导向 | 第29-30页 |
(二)专家型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30-32页 |
(三)明显的榜样与示范效力 | 第32-33页 |
二、名师区域化培养的运行机制 | 第33-36页 |
(一)教学活动机制 | 第33-34页 |
(二)科研活动机制 | 第34-35页 |
(三)带动青年教师成长机制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当前名师区域化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一、培养目标模糊 | 第36-37页 |
二、培养内容针对性缺失 | 第37-39页 |
三、培养方式传统单一 | 第39页 |
四、培养评价发展性指向欠缺 | 第39-40页 |
五、培养师资专业性不足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名师区域化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 第42-49页 |
一、扎实调研参训教师发展需求 | 第42-43页 |
二、立足教师实际的教师培训模式 | 第43-49页 |
(一)培训目标要体现差异化与层次化 | 第43页 |
(二)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 | 第43-44页 |
(三)增强教师的自主发展观念 | 第44-46页 |
(四)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