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道德争议性议题的媒介再现--以“扶老人”系列事件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一、国内对道德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二、国内对争议性事件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21页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21-22页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扶老人"事件的媒体报道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扶老人"报道的研究样本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扶老人"报道总体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一、报道持续性较强,焦点集中 | 第24-25页 |
二、报道渠道广泛,影响面广 | 第25页 |
第三节 "扶老人"报道内容分析 | 第25-34页 |
一、新闻内容的表现特征 | 第25-30页 |
二、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 | 第30-34页 |
第二章 "扶老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变异 | 第34-43页 |
第一节 "扶老人"新闻报道的表征 | 第34-38页 |
一、事件报道中的焦点转移 | 第34-35页 |
二、事件报道中的标签化 | 第35-37页 |
三、事件报道中的话语偏见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扶老人"报道媒体"奇观化"误区 | 第38-43页 |
一、焦点放大的视觉转向 | 第38-39页 |
二、报道主体的污名化 | 第39-41页 |
三、媒体蜂拥而至的集体狂欢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道德争议性议题报道对"道德"的建构 | 第43-54页 |
第一节 媒体报道建构道德观念 | 第43-45页 |
一、功利得失的凸显 | 第43-44页 |
二、信任危机的滋生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媒体报道重构受众道德认知 | 第45-49页 |
一、"典型报道"形成初级记忆 | 第46-47页 |
二、暗示性结论导致思维定式 | 第47页 |
三、模糊记忆被思维定式重构 | 第47-48页 |
四、议题叠加效应造成记忆强化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媒介报道建构道德观念的成因 | 第49-52页 |
一、社会转型导致道德观念碰撞 | 第49-50页 |
二、市场经济促使媒介商业化转型 | 第50-51页 |
三、社会文化呈现消费文化的趋向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旁观者"的道德心理分析 | 第52-54页 |
一、"风险"放大站里的受众 | 第52-53页 |
二、"不介入"的事件旁观者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媒介报道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 | 第54-59页 |
第一节 价值偏移导致道德观念的游移 | 第54-55页 |
一、新闻价值的错位 | 第54页 |
二、传播价值的市场化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负面报道阻碍正能量的传递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受众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 | 第56-59页 |
第五章 对道德争议性议题媒体报道的反思 | 第59-63页 |
第一节 话语空间的开放——报道的多元对话原则 | 第59-60页 |
一、提供多元对话平台 | 第59页 |
二、摒弃框架报道模式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公共协商与取舍——报道的价值诉求原则 | 第60-61页 |
一、促进议题的协商 | 第60页 |
二、构建主流价值观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专业主义的坚守——报道的公共利益原则 | 第61-63页 |
一、议程设置公共化 | 第61-62页 |
二、新闻报道客观化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