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1 研究区域概况第16-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1-27页
    2.1 基本概念第21-22页
        2.1.1 城市的概念第21页
        2.1.2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第21-22页
        2.1.3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第22页
    2.2 空间结构理论基础第22-27页
        2.2.1 中心地理论第23页
        2.2.2 增长极理论第23-24页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24页
        2.2.4 核心-边缘理论第24-25页
        2.2.5 "点-轴"开发理论第25-26页
        2.2.6 圈层式结构理论第26-27页
3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分析第27-32页
    3.1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第27-28页
        3.1.1 1949-1978年:"点"状空间结构阶段第27页
        3.1.2 1978-1990年:"点—轴"状空间结构阶段第27-28页
        3.1.3 1990年以后发展至今的"群"状空间结构阶段第28页
    3.2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第28-32页
        3.2.1 自然环境因素第28-29页
        3.2.2 政策因素第29页
        3.2.3 行政区划因素第29-30页
        3.2.4 交通因素第30页
        3.2.5 经济发展因素第30-32页
4 基于城市成长能力评价模型的辽宁省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分析第32-42页
    4.1 研究思路第32页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内涵第32-34页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2-33页
        4.2.2 指标的内涵第33-34页
    4.3 计算方法第34-36页
        4.3.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第34页
        4.3.2 灰色关联系数第34-35页
        4.3.3 构建城市成长能力评价模型第35-36页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6-42页
        4.4.1 数据来源第36页
        4.4.2 熵权权重计算结果第36-38页
        4.4.3 城市成长能力计算结果第38页
        4.4.4 聚类结果及城市发展态势分析第38-42页
5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选择及战略措施第42-53页
    5.1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第42-44页
        5.1.1 单核向心发展模式第42页
        5.1.2 乡核平行发展模式第42-43页
        5.1.3 多核非均衡发展模式第43-44页
    5.2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选择第44-49页
        5.2.1 "雁行"发展模式第44-45页
        5.2.2 "多圈层"发展模式第45-47页
        5.2.3 "片区"发展模式第47-49页
    5.3 辽宁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战略措施第49-53页
        5.3.1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第49-50页
        5.3.2 促进资源型城市职能转型第50页
        5.3.3 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第50-51页
        5.3.4 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第51-52页
        5.3.5 构建区域协调合作关系第52-5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3-54页
    6.1 基本结论第53页
    6.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PSPL调研设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以鄞州泰丰商业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