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1 文献回顾法 | 第12页 |
1.4.2 现场调查法 | 第12页 |
1.4.3 案例比较法 | 第12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1 两岸公共艺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2 国外公共艺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6 理论创新 | 第14-15页 |
2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 | 第15-20页 |
2.1 地铁站环境艺术设计 | 第15-16页 |
2.1.1 地铁发展史 | 第15页 |
2.1.2 地铁站环境艺术设计 | 第15-16页 |
2.2 公共艺术概述 | 第16-17页 |
2.2.1 公共艺术之定义与起源 | 第16页 |
2.2.2 公共艺术之特质 | 第16页 |
2.2.3 公共艺术之功能 | 第16-17页 |
2.2.4 公共艺术之多元形式 | 第17页 |
2.3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 | 第17-20页 |
2.3.1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之发展 | 第17-18页 |
2.3.2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之表现形式 | 第18-20页 |
3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 第20-32页 |
3.1 台湾公共艺术概况 | 第20页 |
3.2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之发展 | 第20-21页 |
3.2.1 台北市捷运概况 | 第20页 |
3.2.2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之推动 | 第20-21页 |
3.2.3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之发展 | 第21页 |
3.3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案例分析 | 第21-32页 |
3.3.1 捷运车站建筑本身即公共艺术设计——剑潭站 | 第21-22页 |
3.3.2 车站整体公共艺术设计规划——小碧潭站《幸福知道》 | 第22-25页 |
3.3.3 壁画装饰——几米插画走入捷运南港站 | 第25-27页 |
3.3.4 立体雕塑——台大医院站《手之组曲》 | 第27-28页 |
3.3.5 悬吊装饰——松山机场站《梦想飞行》 | 第28页 |
3.3.6 灯光艺术——松山站《河流弯曲之处,域见繁花光穹》 | 第28-29页 |
3.3.7 多媒体运用——台北 101/世贸站《相遇时刻》 | 第29-30页 |
3.3.8 自然化空间——大安森林公园站《大安漫森活》之“春光乍现” | 第30-32页 |
4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特点 | 第32-39页 |
4.1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特点 | 第32-36页 |
4.1.1 多样性 | 第32页 |
4.1.2 一致性 | 第32-33页 |
4.1.3 互动性 | 第33-34页 |
4.1.4 本土性 | 第34页 |
4.1.5 思考性 | 第34-35页 |
4.1.6 趣味性 | 第35-36页 |
4.2 台北市捷运站公共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4.2.1 可见度 | 第36页 |
4.2.2 主题与地点感 | 第36-37页 |
4.2.3 教育性 | 第37-38页 |
4.2.4 永续性 | 第38-39页 |
5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启示 | 第39-51页 |
5.1 国外代表性城市的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 | 第39-42页 |
5.1.1 伦敦地铁公共艺术设计 | 第39页 |
5.1.2 巴黎地铁公共艺术设计 | 第39-40页 |
5.1.3 莫斯科地铁公共艺术设计 | 第40-41页 |
5.1.4 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设计 | 第41页 |
5.1.5 里斯本地铁的陶瓷艺术 | 第41-42页 |
5.2 北京的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 | 第42-46页 |
5.3 不同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比较 | 第46-47页 |
5.4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启示 | 第47-51页 |
5.4.1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5.4.2 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方法 | 第48-49页 |
5.4.3 大陆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启示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附图一 | 第55-56页 |
附图二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