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组均衡充电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电动汽车的发展 | 第11-12页 |
| 1.2 车用动力电池性能分析 | 第12-14页 |
| 1.3 锂离子电池均衡充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1.3.1 充电策略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2 均衡充电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9-23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1.4.2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车用动力电池充电特性研究及需求分析 | 第23-33页 |
| 2.1 整车充电过程架构组成介绍 | 第23-26页 |
| 2.2 充电特性研究 | 第26-31页 |
| 2.2.1 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 2.2.2 充电过程分析 | 第27-28页 |
| 2.2.3 电池极化现象 | 第28-30页 |
| 2.2.4 充电不均衡分析 | 第30-31页 |
| 2.3 充电需求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均衡充电方案 | 第33-59页 |
| 3.1 电池充电模型 | 第33-39页 |
| 3.1.1 等效电路模型 | 第33-35页 |
| 3.1.2 模型参数辨识 | 第35-38页 |
| 3.1.3 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 3.2 充电方法研究 | 第39-44页 |
| 3.2.1 常规充电方法 | 第39-42页 |
| 3.2.2 最佳充电曲线理论 | 第42-43页 |
| 3.2.3 快速充电方法 | 第43-44页 |
| 3.3 均衡拓扑结构选择 | 第44-57页 |
| 3.3.1 能耗型均衡 | 第45-47页 |
| 3.3.2 非能耗均衡 | 第47-5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4章 均衡充电控制策略研究 | 第59-81页 |
| 4.1 充电策略优化 | 第59-65页 |
| 4.1.1 多阶段恒流充电优化概述 | 第60页 |
| 4.1.2 正交实验法 | 第60-65页 |
| 4.2 均衡系统控制策略 | 第65-67页 |
| 4.2.1 电池组均衡判据的选取 | 第65页 |
| 4.2.2 均衡阀值确定 | 第65-67页 |
| 4.3 均衡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7-72页 |
| 4.3.1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第67-68页 |
| 4.3.2 输入输出量的确定 | 第68页 |
| 4.3.3 输入量的模糊化 | 第68-69页 |
| 4.3.4 制定模糊控制规则 | 第69-70页 |
| 4.3.5 输出量的去模糊化 | 第70-71页 |
| 4.3.6 控制信号参数确定 | 第71-72页 |
| 4.4 均衡充电协调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第72-80页 |
| 4.4.1 同模块电池间均衡充电协调控制策略 | 第72-76页 |
| 4.4.2 不同模块间均衡充电协调控制策略 | 第76-8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均衡充电实验验证 | 第81-93页 |
| 5.1 充电实验平台搭建 | 第81-86页 |
| 5.1.1 实验台架 | 第81-83页 |
| 5.1.2 控制策略编写 | 第83-86页 |
| 5.2 充电实验 | 第86-91页 |
| 5.2.1 未加均衡充电实验 | 第86-88页 |
| 5.2.2 均衡充电实验 | 第88-9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3-94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 附录 1 | 第103-105页 |
| 附录 2 | 第105-107页 |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