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绿色住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绿色住宅风险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结构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绿色住宅相关支撑理论 | 第21-22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1.2 环境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1.3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2页 |
2.2 项目风险管理 | 第22-25页 |
2.2.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内涵 | 第22-23页 |
2.2.2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 第23-25页 |
2.3 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3.1 项目风险定性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2 项目风险定量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第3章 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 第29-49页 |
3.1 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及方法选择 | 第29-32页 |
3.1.1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 | 第29-30页 |
3.1.2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第30-32页 |
3.2 初步识别项目风险因素步骤及结果 | 第32-34页 |
3.3 确定项目风险因素步骤及结果 | 第34-40页 |
3.4 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40-49页 |
3.4.1 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3.4.2 经济风险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3.4.3 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第43页 |
3.4.4 社会风险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3.4.5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3.4.6 政治风险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第4章 基于AHP-熵权法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评价 | 第49-65页 |
4.1 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1页 |
4.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49-50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0-51页 |
4.2 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的权重确定 | 第51-60页 |
4.2.1 AHP确定指标主观权重 | 第52-55页 |
4.2.2 熵权法确定客观指标权重 | 第55-59页 |
4.2.3 计算AHP-熵权法组合权重 | 第59-60页 |
4.3 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 第60-65页 |
4.3.1 项目风险因素危害程度评估 | 第60-62页 |
4.3.2 项目风险重要性排序 | 第62-65页 |
第5章 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第65-77页 |
5.1 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65-69页 |
5.1.1 技术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65-68页 |
5.1.2 技术I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68-69页 |
5.2 经济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69-71页 |
5.2.1 经济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69-71页 |
5.2.2 经济I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71页 |
5.2.3 经济II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71页 |
5.3 社会风险应对措施 | 第71-72页 |
5.3.1 社会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71-72页 |
5.3.2 社会I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72页 |
5.3.3 社会III级风险应对措施 | 第72页 |
5.4 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第72-73页 |
5.4.1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 | 第72-73页 |
5.4.2 树立企业绿色品牌形象 | 第73页 |
5.4.3 加强绿色住宅从业人员的教育及培训 | 第73页 |
5.5 环境风险应对措施 | 第73-74页 |
5.5.1 以LEED2.0 为认证标准进行方案设计及施工 | 第73-74页 |
5.5.2 建立绿色物业管理团队 | 第74页 |
5.6 政治风险应对措施 | 第74-77页 |
5.6.1 加强认证资料收集与管理 | 第74-75页 |
5.6.2 建立绿色项目政策信息收集机构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7页 |
6.2 论文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绿色住宅开发项目风险识别调查问卷 | 第83-87页 |
附录B 已建绿色住宅项目风险因素鉴评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