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 第11-13页 |
1.2.1 混合动力汽车特点及分类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概况 | 第13页 |
1.3 自动变速器概述 | 第13-15页 |
1.4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原理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AMT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4.2 AMT在混合动力客车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3 混合动力AMT换挡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单行星排动力耦合混合动力客车传动结构及模式分析 | 第19-29页 |
2.1 单行星排动力耦合混合动力客车传动结构 | 第19-20页 |
2.2 行星排特性分析 | 第20-23页 |
2.2.1 行星排转矩特性 | 第20-21页 |
2.2.2 行星排转速特性 | 第21-23页 |
2.3 单行星排动力耦合混合动力客车工作模式分析 | 第23-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单行星排动力耦合混合动力客车换挡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29-55页 |
3.1 AMT换挡品质 | 第29-30页 |
3.1.1 换挡品质定义 | 第29页 |
3.1.2 AMT换挡品质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3.2 客车行驶阻力的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3.3 换挡执行机构及同步动力学分析 | 第31-38页 |
3.3.1 换挡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 | 第31-33页 |
3.3.2 换挡执行电机 | 第33-34页 |
3.3.3 换挡电机PID控制 | 第34-35页 |
3.3.4 同步器工作分析 | 第35-38页 |
3.4 转速耦合驱动模式换挡策略的研究 | 第38-43页 |
3.4.1 转速耦合驱动模式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38-42页 |
3.4.2 转速耦合驱动模式换挡控制策略的制定 | 第42-43页 |
3.5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换挡策略的研究 | 第43-53页 |
3.5.1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44-46页 |
3.5.2 换挡过程湿式多片离合器工作原理分析 | 第46-48页 |
3.5.3 换挡过程湿式离合器模糊控制 | 第48-52页 |
3.5.4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换挡控制策略的制定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基于Matlab/Simulink与AMESim联合仿真平台建模 | 第55-67页 |
4.1 Simulink-AMESim联合仿真平台介绍 | 第55页 |
4.2 传动系统联合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55-57页 |
4.3 发动机建模 | 第57-59页 |
4.4 ISG电机建模 | 第59-61页 |
4.5 自动换挡控制模型 | 第61-63页 |
4.6 换挡执行机构及同步器建模 | 第63-64页 |
4.7 湿式多片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建模 | 第64-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87页 |
5.1 换挡过程离线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76页 |
5.1.1 仿真环境及整车参数 | 第67-68页 |
5.1.2 转速耦合驱动模式换挡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5.1.3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换挡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5.1.4 一挡升二挡时湿式离合器结合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页 |
5.1.5 一挡升二挡时同步器挂挡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2 基于Moto Tron硬件在环仿真 | 第76-87页 |
5.2.1 MotoTron介绍 | 第76-77页 |
5.2.2 xPC Target实时仿真环境 | 第77-78页 |
5.2.3 硬件在环平台硬件结构 | 第78-80页 |
5.2.4 硬件在环预测试 | 第80-81页 |
5.2.5 硬件在环仿真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81-8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7-8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