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2.1 银行业开放度 | 第14页 |
1.2.2 商业银行效率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1 关于银行业开放度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2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3 关于银行业开放对银行效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22-25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 | 第25-32页 |
3.1 诺斯的“压力模型” | 第25-26页 |
3.2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26-28页 |
3.3 规模经济效应 | 第28-30页 |
3.3.1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第28-30页 |
3.3.2 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银行业开放度 | 第32-44页 |
4.1 测算方法的确定 | 第32-35页 |
4.2 我国银行业开放度的测算 | 第35-43页 |
4.2.1 市场准入开放度(R_1) | 第35-37页 |
4.2.2 经营开放度(R_2) | 第37-40页 |
4.2.3 市场份额(R_3) | 第40-42页 |
4.2.4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R_4) | 第42页 |
4.2.5 我国银行业开放度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 | 第44-48页 |
5.1 模型介绍 | 第44页 |
5.2 变量选取 | 第44-45页 |
5.3 样本选取 | 第45页 |
5.4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 | 第45-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实证分析 | 第48-56页 |
6.1 现有模型综述 | 第48页 |
6.2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6.3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6.4 设置对照组 | 第49-50页 |
6.5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6.6 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6.7 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2-53页 |
6.8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6-63页 |
7.1 结论 | 第56-58页 |
7.1.1 我国银行业开放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 第56页 |
7.1.2 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率呈现波动的上升趋势,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低于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 第56-57页 |
7.1.3 银行业开放度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有不同的效应 | 第57-58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58-63页 |
7.2.1 降低国有控股比例,适当引入外资产权 | 第58-59页 |
7.2.2 完善商业银行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 第59页 |
7.2.3 加强金融监管 | 第59-60页 |
7.2.4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步伐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