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人参发根体细胞胚胎发生初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人参体细胞胚胎发生第11-12页
        1.2.1 人参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第11页
        1.2.2 人参发根体胚发生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 LBD基因家族第12-13页
        1.3.1 LBD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第12页
        1.3.2 LBD基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2-13页
    1.4 MAPK基因家族第13-15页
        1.4.1 MAPK参与植物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第14-15页
        1.4.2 MAPK参与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第15页
        1.4.3 MAPK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第15页
    1.5 WRKY转录因子第15-18页
        1.5.1 WRKY参与植物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第16-17页
        1.5.2 WRKY参与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第17页
        1.5.3 WRKY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第17-18页
    1.6 植物生长发育与 2,4-D第18-19页
    1.7 半定量PCR第19页
    1.8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19-22页
第2章 人参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的诱导和增殖第22-3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2-24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6页
        2.3.1 人参发根继代培养第24页
        2.3.2 2,4-D浓度与人参组织培养第24-25页
        2.3.3 人参发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第25页
        2.3.4 人参发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第25-2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6-27页
        2.4.1 2,4-D浓度与人参组织培养第26-27页
        2.4.2 人参组织培养第27页
    2.5 讨论第27-28页
        2.5.1 培养基的选择第27-28页
        2.5.2 外源激素的添加第28页
    2.6 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人参体细胞胚胎发生初期相关基因的克隆第30-48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0-32页
        3.2.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2.2 实验仪器第31-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6页
        3.3.1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第32-33页
        3.3.2 引物设计第33-34页
        3.3.3 基因的克隆与纯化第34-36页
        3.3.4 基因测序及序列对比第3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6-46页
        3.4.1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第36-37页
        3.4.2 基因的克隆、纯化及测序第37-46页
    3.5 讨论第46-47页
        3.5.1 引物设计第46页
        3.5.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6-47页
    3.6 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半定量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第48-62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8-49页
        4.2.1 实验材料第48-49页
        4.2.2 实验仪器第49页
    4.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3.1 半定量PCR第49页
        4.3.2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49-50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0-59页
        4.4.1 5S rRNA内参基因第50-51页
        4.4.2 LBD29基因第51-52页
        4.4.3 MAPK4基因第52-53页
        4.4.4 MAPK6基因第53-55页
        4.4.5 WRKY3基因第55-56页
        4.4.6 WRKY27基因第56-57页
        4.4.7 WRKY6基因第57-59页
    4.5 讨论第59-60页
        4.5.1 RNA提取质量第59-60页
        4.5.2 内参基因的选择第60页
        4.5.3 反应循环数第60页
    4.6 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PS天线及其双频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E和M蛋白的表达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