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弓长岭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转变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弓长岭铁矿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磁铁矿-赤铁矿转变机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7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2-24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4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4-25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25-27页 |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39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0页 |
3.1.1 矿区地层 | 第28-29页 |
3.1.2 矿区构造 | 第29-30页 |
3.1.3 矿区岩浆岩 | 第30页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0-39页 |
3.2.1 矿体特征 | 第30-31页 |
3.2.2 矿石特征 | 第31-37页 |
3.2.3 围岩特征 | 第37-39页 |
第4章 磁铁矿-赤铁矿之间的转变机制 | 第39-45页 |
4.1 氧化还原转变机制 | 第39-41页 |
4.1.1 磁铁矿转化为赤铁矿 | 第39-40页 |
4.1.2 赤铁矿转化为磁铁矿 | 第40-41页 |
4.2 非氧化还原转变机制 | 第41-42页 |
4.2.1 磁铁矿转化为赤铁矿 | 第41-42页 |
4.2.2 赤铁矿转化为磁铁矿 | 第42页 |
4.3 弓长岭铁矿中磁铁矿与赤铁矿之间的关系 | 第42-45页 |
第5章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62页 |
5.1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第45-59页 |
5.1.1 样品的选择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45页 |
5.1.2 磁铁矿成分特征 | 第45-51页 |
5.1.3 赤铁矿成分特征 | 第51-53页 |
5.1.4 铁氧化物中Fe3+和Fe2+含量 | 第53-57页 |
5.1.5 磁铁矿、赤铁矿成分的关系 | 第57-59页 |
5.2 弓长岭铁矿O、Si、S同位素特征 | 第59-62页 |
第6章 弓长岭铁矿中赤铁矿形成机制 | 第62-75页 |
6.1 弓长岭铁矿矿物生成顺序 | 第62-65页 |
6.1.1 针铁矿化的特征 | 第62-63页 |
6.1.2 矿石矿物与矿石埋深之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6.2 矿物组合特征 | 第65-66页 |
6.3 磁铁矿、赤铁矿转化前后体积变化特征 | 第66-73页 |
6.3.1 理论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6.3.2 扫描电镜背散射分析 | 第67-73页 |
6.4 赤铁矿的成因探讨 | 第73-7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