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工业用热工设备论文--换热设备论文

面向超大型空分板翅换热器的导流增效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5-17页
1 绪论第17-37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超大型空分装备与板翅换热器结构特点第18-22页
        1.2.1 超大型空分装备的结构与发展第18-20页
        1.2.2 板翅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第20-22页
    1.3 超大型空分装备板翅换热器发展与现状第22-29页
        1.3.1 板翅换热器发展历程第22-23页
        1.3.2 板翅换热器研究现状第23-29页
    1.4 板翅换热器导流增效技术第29-31页
        1.4.1 板翅换热器翅片导流增效机理第29-31页
        1.4.2 常见的几种导流增效方法第31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31-35页
        1.5.1 问题提出第31-32页
        1.5.2 论文主要内容第32-34页
        1.5.3 论文组织结构第34-35页
    1.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2 板翅换热器长程流道导流增效结构设计技术第37-51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长程流道结构第37-39页
    2.3 长程流道导流增效中的人工粗糙壁第39-40页
        2.3.1 人工粗糙壁技术第39页
        2.3.2 人工粗糙壁面下的流体流动第39-40页
    2.4 一种侧向M型导流增效流道结构与传热特性第40-48页
        2.4.1 侧向M型导流增效流道结构第40-41页
        2.4.2 侧向M型流道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第41-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1页
3 板翅换热器仿生翅片导流增效结构设计技术第51-65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结合仿生学的导流增效微凸结构第52-56页
        3.2.1 微凸结构模型第52-55页
        3.2.2 面向微凸结构换热器导流增效作用第55-56页
    3.3 结合仿生学的微凸结构导流增效分析第56-57页
    3.4 仿生微凸结构在换热器导流增效中的应用第57-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4 板翅换热器多流道扩展传热面导流增效技术第65-83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板翅换热器中翅片排列与导流增效第66-68页
    4.3 扩展传热面技术在板翅换热器导流增效中的应用第68-81页
        4.3.1 网格独立性检验与壁面条件计算第68-72页
        4.3.2 不同翅片排列流体质量与能量平衡分析第72-73页
        4.3.3 不同翅片排列方式换热器熵产分析与性能评价第73-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5 板翅换热器导流结构优化与流体均布技术第83-99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正交试验与多目标优化技术第83-85页
        5.2.1 正交试验第83-84页
        5.2.2 遗传算法第84-85页
        5.2.3 BP神经网络技术第85页
    5.3 基于正交实验的板翅换热器入口导流结构优化第85-89页
        5.3.1 导流结构正交实验模型第85-87页
        5.3.2 入口参数与边界条件第87页
        5.3.3 仿真策略与仿真试验第87-89页
    5.4 导流结构非线性拟合与多目标优化第89-94页
        5.4.1 导流结构优化过程中变量非线性拟合第89-92页
        5.4.2 导流结构非线性拟合函数多目标优化第92-94页
    5.5 导流结构优化结果分析第94-98页
        5.5.1 优化结果第94-95页
        5.5.2 结果分析第95-98页
    5.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6 超大型空分板翅换热器的性能实验与导流增效分析第99-111页
    6.1 板翅换热器试验台第99-102页
    6.2 板翅换热器长程流道导流增效性能分析第102-104页
    6.3 板翅换热器仿生翅片导流增效性能分析第104-106页
    6.4 板翅换热器多流道扩展传热面导流增效性能分析第106-108页
    6.5 导流结构多目标优化前后板翅换热器性能分析第108-110页
    6.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7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7.1 工作总结第111-113页
    7.2 研究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第127-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9-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最小极限的研究
下一篇:建筑能量系统热力学分析与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