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3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1-21页 |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进化 | 第12-14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 第14-18页 |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8-20页 |
1.1.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宿主防御 | 第20-21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性因子及调控系统 | 第21-32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简介 | 第21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层相关的毒性因子 | 第21-24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外相关的毒性因子 | 第24-27页 |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控系统 | 第27-32页 |
1.3 细菌中的调控RNA | 第32-46页 |
1.3.1 细菌中的调控RNA简介 | 第32-33页 |
1.3.2 细菌中常见的调控RNA | 第33-41页 |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控RNA | 第41-46页 |
1.4 C-di-GMP与细胞信号转导 | 第46-50页 |
1.4.1 细菌第二信使c-di-GMP | 第46-48页 |
1.4.2 细菌中的GGDEF与EAL结构域蛋白质 | 第48-49页 |
1.4.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GGDEF结构域的编码基因gdpS | 第49-5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3-65页 |
2.1 实验菌株与质粒 | 第53-57页 |
2.1.1 实验相关菌株 | 第53-54页 |
2.1.2 实验相关质粒 | 第54-56页 |
2.1.3 实验相关引物 | 第56-5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7-65页 |
2.2.1 基础分子克隆 | 第57-60页 |
2.2.2 DNA相关的分子操作 | 第60-62页 |
2.2.3 RNA相关的分子操作 | 第62-64页 |
2.2.4 蛋白相关的分子操作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5-85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65-82页 |
3.1.1 gdpS能够调控多种毒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5-66页 |
3.1.2 gdpS通过sarS调控spa的表达 | 第66页 |
3.1.3 GdpS蛋白不参与对sarS mRNA的转录调控 | 第66-69页 |
3.1.4 gdpS转录本的鉴定 | 第69-72页 |
3.1.5 体外实验证明gdpS mRNA与sarS mRNA可直接结合 | 第72-74页 |
3.1.6 gdpS mRNA对sarS的调控依赖于基因上的18个碱基 | 第74-77页 |
3.1.7 gdpS mRNA可增强sarS mRNA的稳定性 | 第77-78页 |
3.1.8 体外实验证明gdpS mRNA与spa mRNA不能直接结合 | 第78-79页 |
3.1.9 RNA分子伴侣Hfq不参与gdpS mRNA的调控功能 | 第79-80页 |
3.1.10 总结 | 第80-82页 |
3.2 讨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