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8页 |
1.2.1 容器(装药)结构与破裂 | 第17-19页 |
1.2.2 物质(颗粒)抛撒及云雾形成 | 第19-21页 |
1.2.3 约束空间内多相混合物爆轰 | 第21-23页 |
1.2.4 单点、多点云雾爆轰 | 第23-28页 |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28-29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扇形装药结构云雾形成 | 第30-58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扇形装药结构与参数 | 第30-31页 |
2.3 扇形装药结构燃料抛撒实验 | 第31-42页 |
2.3.1 结构参数 | 第31页 |
2.3.2 测试设备及实验布置 | 第31-32页 |
2.3.3 燃料抛撒过程 | 第32-33页 |
2.3.4 云雾平均高度 | 第33-34页 |
2.3.5 云雾半径异化规律 | 第34-36页 |
2.3.6 扇形云雾体积模型 | 第36-39页 |
2.3.7 扇形与圆柱体装药结构的燃料抛撒实验对比 | 第39-42页 |
2.4 扇形装药结构燃料抛撒数值模拟 | 第42-56页 |
2.4.1 材料参数 | 第42-43页 |
2.4.2 燃料初始异化过程分析 | 第43-47页 |
2.4.3 扇形壳体动态响应与实验对比 | 第47-49页 |
2.4.4 中心抛撒药的影响 | 第49-53页 |
2.4.5 刻槽条件的影响 | 第53-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 | 第58-90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3.2.1 测试设备及其布置 | 第59页 |
3.2.2 参数定义 | 第59-60页 |
3.3 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过程 | 第60-62页 |
3.3.1 不同方向上的云雾爆轰发展 | 第60-61页 |
3.3.2 爆轰火球直径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3.4 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特征参量 | 第62-74页 |
3.4.1 冲击波轨迹 | 第62-63页 |
3.4.2 不同方向上的冲击波平均速率 | 第63-64页 |
3.4.3 峰值超压、正压作用时间和比冲量 | 第64-70页 |
3.4.4 距离-超压拟合函数 | 第70-71页 |
3.4.5 扇形与圆柱体装药结构的云雾爆轰实验对比 | 第71-74页 |
3.5 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数值模拟 | 第74-87页 |
3.5.1 数值模型 | 第74-76页 |
3.5.2 算法与材料参数 | 第76页 |
3.5.3 网格与计算域影响分析 | 第76-77页 |
3.5.4 不同方向上的超压分布与等超压线 | 第77-83页 |
3.5.5 云雾距地高度的影响 | 第83-85页 |
3.5.6 冲击波传播区实验值与数值结果对比 | 第85-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4章 多点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相互作用 | 第90-116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多点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数值模拟 | 第90-103页 |
4.2.1 多点爆轰超压场计算方法 | 第90-92页 |
4.2.2 相互作用演化过程与波系结构 | 第92-96页 |
4.2.3 地面超压与等超压线分布 | 第96-99页 |
4.2.4 云雾水平间距的影响 | 第99-103页 |
4.3 多点扇形装药结构云雾爆轰实验 | 第103-113页 |
4.3.1 实验方法与现场布置 | 第103-104页 |
4.3.2 多点云雾爆轰过程 | 第104-106页 |
4.3.3 多点云雾冲击波轨迹及其相互作用 | 第106-108页 |
4.3.4 冲击波平均速率 | 第108-109页 |
4.3.5 峰值超压、正压作用时间及比冲量 | 第109-112页 |
4.3.6 冲击波传播区实验值与数值结果对比 | 第112-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5.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116-117页 |
5.2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个人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