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脑机接口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脑电信号的概述 | 第11-13页 |
1.3.1 脑电信号的分类 | 第11-12页 |
1.3.2 事件相关电位及P300介绍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3-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4.3 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P300的中文输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6-37页 |
2.1 BCI系统框架设计 | 第16-17页 |
2.2 脑电信号的采集模块 | 第17-19页 |
2.2.1 受试者 | 第17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17-18页 |
2.2.3 脑电放大器的参数设置 | 第18-19页 |
2.3 实验界面的显示模块 | 第19-21页 |
2.4 脑电数据的存储 | 第21页 |
2.5 P300信号的特征及分析处理 | 第21-35页 |
2.5.1 P300信号的特征 | 第22页 |
2.5.2 预处理 | 第22-27页 |
2.5.3 特征提取 | 第27-28页 |
2.5.4 分类器 | 第28-34页 |
2.5.5 四种分类器的分类效果 | 第34-35页 |
2.6 在线系统的实现 | 第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实验范式的设计和实验过程 | 第37-52页 |
3.1 典型实验范式介绍 | 第37-40页 |
3.1.1 经典的Oddball实验范式 | 第37-38页 |
3.1.2 其他范式 | 第38-40页 |
3.2 新型实验范式设计 | 第40-43页 |
3.2.1 二级界面 | 第41页 |
3.2.2 自然语言处理 | 第41-43页 |
3.2.3 小型字典库 | 第43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43-45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3.4.1 P300波形和通道的选择 | 第45-47页 |
3.4.2 叠加平均次数和刺激间隔的选取 | 第47-48页 |
3.4.3 连续三天四位受试者的打字性能 | 第48-49页 |
3.5 讨论 | 第49-50页 |
3.5.1 系统准确率 | 第49页 |
3.5.2 技能 | 第49-50页 |
3.5.3 二级模式 | 第50页 |
3.5.4 自然语言处理 | 第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融合SSVEP和P300优化系统性能 | 第52-66页 |
4.1 SSVEP的概述 | 第52-54页 |
4.1.1 SSVEP的特征: | 第52页 |
4.1.2 SSVEP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52-54页 |
4.2 范式的优化和实验过程 | 第54-58页 |
4.2.1 范式的优化 | 第54-56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56-58页 |
4.3 混合信号的处理过程 | 第58-59页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9-64页 |
4.4.1 混合系统SSVEP数据与单系统SSVEP数据比较 | 第59-61页 |
4.4.2 混合系统P300波形与原系统P300波形比较 | 第61-62页 |
4.4.3 在线实验的结果 | 第62-64页 |
4.4.4 讨论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70页 |
5.1 课题总结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