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窟野河流域径流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第12-14页
        1.2.2 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第14-16页
        1.2.3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研究状况第16-17页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20页
2 流域概况第20-25页
    2.1 基本概况第20-21页
    2.2 水文气象概况第21-22页
    2.3 地质地貌特征第22页
    2.4 下垫面概况第22-23页
    2.5 社会经济第23-25页
3 窟野河流域主要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第25-32页
    3.1 水文序列变化分析方法第25页
    3.2 流域1952~2010年水文气象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第25-32页
        3.2.1 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分析第25-28页
        3.2.2 温家川降雨变化趋势分析第28-29页
        3.2.3 温家川径流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第29-32页
4 窟野河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第32-44页
    4.1 SWAT模型资料的选取第32页
    4.2 DEM第32-33页
    4.3 子流域第33-34页
    4.4 土地利用类型第34-35页
    4.5 土壤类型第35-36页
    4.6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第36-38页
    4.7 水文响应单元第38页
    4.8 气象和水文数据第38-39页
    4.9 人工侧支循环在模型中的设定第39-44页
        4.9.1 煤矿开采情况第39-42页
        4.9.2 水土保持情况第42页
        4.9.3 淤地坝建设情况第42页
        4.9.4 植被变化情况第42页
        4.9.5 人工侧支流循环在模型中的设定第42-44页
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窟野河径流量的影响第44-51页
    5.1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4-45页
    5.2 模型的率定与检验第45-46页
    5.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第46-51页
6 基于PSR模型的窟野河流域径流变化驱动力因子识别第51-60页
    6.1 PSR模型的介绍第51-52页
    6.2 评价单元的选择第52页
    6.3 评价指标第52-55页
        6.3.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第52页
        6.3.2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52页
        6.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2-53页
        6.3.4 评价指标的提取第53-54页
        6.3.5 指标数值标准化第54-55页
    6.4 主要驱动因子的识别第55-57页
    6.5 模型运算结论的合理性分析第57-60页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60-61页
    7.2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烷基侧链的聚芳醚酮和聚芳酯的合成与表征
下一篇:郴州矿山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