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论文--土工机械、挖掘机械论文--挖掘机论文

挖掘机动臂能量回收系统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液压挖掘机节能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2 液压挖掘机节能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第10-15页
        1.2.1 基于工作元件的节能研究第11页
        1.2.2 基于泵—负载匹配的液压系统节能研究第11-13页
        1.2.3 基于动力系统控制与功率匹配节能研究第13-14页
        1.2.4 基于挖掘机混合动力技术节能研究第14-15页
    1.3 挖掘机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机械式能量回收系统第15-16页
        1.3.2 液压式能量回收系统第16-17页
        1.3.3 电力式能量回收系统第17-18页
    1.4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1 课题的提出第18-19页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挖掘机工作装置势能和负载模型研究第21-33页
    2.1 挖掘机工况分析第21-22页
    2.2 挖掘机工作装置势能分析与计算第22-30页
        2.2.1 工作装置坐标系及运动参数的建立第22-23页
        2.2.2 不同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第23-25页
        2.2.3 关节重心坐标的计算第25-26页
        2.2.4 液压缸长度与关节角之间的转换方程第26-29页
        2.2.5 挖掘机工作装置势能的计算第29-30页
    2.3 动臂液压缸变负载的仿真输入第30-32页
        2.3.1 三维模型的建立第30-31页
        2.3.2 动臂液压缸下降受力仿真分析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动臂势能回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第33-45页
    3.1 动臂势能回收系统设计第33-37页
        3.1.1 动臂工作过程能量损耗分析第33-34页
        3.1.2 新型动臂势能回收系统的提出第34-37页
        3.1.3 与传统的挖掘机动臂液压系统比较第37页
    3.2 动臂势能回收的仿真与分析第37-40页
        3.2.1 仿真方法与仿真手段第37-38页
        3.2.2 仿真模型参数的设定第38-39页
        3.2.3 基于SimulationX的动臂势能回收系统仿真模型第39-40页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0-44页
        3.3.1 工作装置运动特性分析第41页
        3.3.2 能量回收系统稳定性分析第41-42页
        3.3.3 蓄电池的能量回收分析第42-43页
        3.3.4 能量回收效率分析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动臂势能回收系统试验研究第45-55页
    4.1 试验综述第45-49页
        4.1.1 试验目的第45页
        4.1.2 试验台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第45-46页
        4.1.3 试验台各子系统介绍第46-49页
    4.2 试验方案第49-50页
    4.3 试验结果分析第50-53页
        4.3.1 势能回收系统动臂速度特性分析第50-51页
        4.3.2 液压马达入.压力和流量特性分析第51-52页
        4.3.3 能量回收效率的研究第52-53页
    4.4 系统能量损失分析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5 动臂势能回收系统的优化方案研究第55-67页
    5.1 试验台动臂位移传感器的搭建第55-56页
        5.1.1 传感器的选型第55-56页
        5.1.2 势能回收系统动臂速度特性试验研究第56页
    5.2 势能回收系统关键部件的优化组合第56-61页
        5.2.1 液压马达效率对系统能量回收效果的影响第57-59页
        5.2.2 提高势能回收系统的工作效率第59-61页
    5.3 动臂势能回收系统的PID控制第61-65页
        5.3.1 PID控制原理简介第61-62页
        5.3.2 液压马达转速的PID控制第62页
        5.3.3 势能回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第62-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工作结论第67-68页
    6.2 工作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活性铝基合金燃料的制备与热性能研究
下一篇:三种模型法对不同排水条件下雨水泵站规模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