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晨报镜像”栏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晨报镜像”栏目创办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21-28页 |
2.1 “晨报镜像”栏目创办背景 | 第21-22页 |
2.1.1 外部因素 | 第21-22页 |
2.1.2 内部因素 | 第22页 |
2.2“晨报镜像”栏目发展历程 | 第22-28页 |
2.2.1 萌芽期 | 第23页 |
2.2.2 停滞期 | 第23-24页 |
2.2.3 创办磨合期 | 第24-26页 |
2.2.4 成熟发展期 | 第26-27页 |
2.2.5 新媒体时期 | 第27-28页 |
第3章 “晨报镜像”栏目内容分析 | 第28-39页 |
3.1 主题分类与内容特点 | 第28-31页 |
3.1.1 主题分类 | 第28-29页 |
3.1.2 内容特点 | 第29-31页 |
3.2 形式特点 | 第31-36页 |
3.2.1 版面形式多样化 | 第32-35页 |
3.2.2 个性化主图设计 | 第35-36页 |
3.3 风格转型 | 第36-39页 |
第4章 “晨报镜像”栏目的社会影响 | 第39-47页 |
4.1 传承文化 | 第39-41页 |
4.1.1 地域文化传承 | 第39-41页 |
4.1.2 地域文化发展 | 第41页 |
4.2 舆论监督 | 第41-43页 |
4.2.1 形象表达式的舆论监督 | 第42页 |
4.2.2 用安静的方式讲故事 | 第42-43页 |
4.3 历史记录 | 第43-45页 |
4.3.1 记录历史变革 | 第43-44页 |
4.3.2 记录重大事件 | 第44-45页 |
4.4 新闻宣传 | 第45-47页 |
4.4.1 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结合 | 第45-46页 |
4.4.2 在国内热点事件中发声 | 第46-47页 |
第5章 “晨报镜像”栏目的成功与不足 | 第47-57页 |
5.1 “晨报镜像”栏目成功的启示 | 第47-55页 |
5.1.1 选题成功方面的启示 | 第47-49页 |
5.1.2 视觉语言方面的启示 | 第49-53页 |
5.1.3 版面构成方面的启示 | 第53-54页 |
5.1.4 舆情引导方面的启示 | 第54-55页 |
5.2 自身存在的不足 | 第55-57页 |
5.2.1 新闻图片内容公众参与不足 | 第55-56页 |
5.2.2 重大新闻的时效性相比新媒体较弱 | 第56页 |
5.2.3 表达空间狭小栏目版面不足 | 第56-57页 |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晨报镜像”栏目转型分析 | 第57-63页 |
6.1 增强新闻图片时效性 | 第57-60页 |
6.1.1 即采即发实现多渠道分发 | 第57-58页 |
6.1.2 通讯社为报纸提供更快的图片传播 | 第58-59页 |
6.1.3 手机摄影为突发事件提供一手资料 | 第59-60页 |
6.2 扩充报道范围 | 第60-61页 |
6.2.1 报道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 第60页 |
6.2.2 严格信息审核 | 第60-61页 |
6.3 增强传受互动与用户良性沟通 | 第61-63页 |
6.3.1 搭建良好的互动基础 | 第61-62页 |
6.3.2 以服务为突破打破纸媒平面性 | 第62页 |
6.3.3 推出摄影记者个人平台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第70-71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第71-73页 |
附录D 摄影记者深度访谈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