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税法论文

税法解释中纳税人主义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3-22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第13-15页
    二、研究文献述评第15-19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22页
第一章 纳税人主义的提出第22-48页
    第一节 解释立场选择的前置考量第23-36页
        一、解释立场选择的法治动因第24-28页
        二、政治权力对立场选择的影响第28-31页
        三、立场选择中的非正式制度制约第31-36页
    第二节 典型解释立场与立场选择趋势第36-48页
        一、国库主义与纳税人主义第37-40页
        二、利益均衡:方法、思维而非立场第40-43页
        三、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共识第43-48页
第二章 纳税人主义的证成第48-96页
    第一节 谦抑理念内置纳税人主义第49-62页
        一、谦抑理念:刑法资源的借用?第50-54页
        二、从税法谦抑到税权谦抑第54-58页
        三、税权谦抑与纳税人主义第58-62页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债法求证第62-76页
        一、税收本质是一种公法之债第63-69页
        二、税收之债与格式合同“契合”第69-72页
        三、“不利解释”与纳税人主义第72-76页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的法治价值第76-96页
        一、税收法治的理想与现实第77-87页
        二、实践如何迈向理想:从法定主义到税法解释第87-92页
        三、通向法治之路的纳税人主义第92-96页
第三章 纳税人主义的环境检视第96-159页
    第一节 纳税人主义确立的法源环境第97-123页
        一、税法法源的宏观描述:基于广义税法规范的考察第98-105页
        二、税法法源的微观检视:以国税总局的规范性文件为对象第105-114页
        三、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配置第114-123页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基础与实践第123-142页
        一、纳税人权利:纳税人主义的在先前提第124-128页
        二、从规则到实践:纳税人主义的解释面向第128-134页
        三、实践回归规则:纳税人主义的解释省思第134-142页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确立的现实困境——以税法的财政功能为考察视角第142-159页
        一、财政收入: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压力第143-147页
        二、财政收入逻辑下的纳税人主义第147-152页
        三、财政收入困境的理性评估:基于税收优惠的类比分析第152-159页
第四章 纳税人主义的基本诉求——以规制国税总局解释权为重心第159-234页
    第一节 国税总局解释权:中国的实践与问题第161-180页
        一、解释权配置:总体描述与税法叙说第162-167页
        二、比例原则:国税总局解释权的正当性检视第167-174页
        三、法定主义:国税总局解释权的合法性考察第174-180页
    第二节 国税总局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第180-197页
        一、程序之于解释权控制的价值第181-186页
        二、解释权运行的程序控制:以解释性文件制定为主线第186-191页
        三、程序控制解释权的制度调适:以“公众参与”为切入点第191-197页
    第三节 国税总局解释性文件的监控第197-234页
        一、解释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第198-206页
        二、解释性文件的复议审查第206-218页
        三、解释性文件的司法审查第218-234页
第五章 纳税人主义的运用第234-320页
    第一节 纳税人主义运用的前置原则第235-252页
        一、诚实信用原则第236-242页
        二、信赖保护原则第242-248页
        三、实质课税原则第248-252页
    第二节 纳税人主义的一般性运用第252-282页
        一、纳税人主义的解释定位第253-259页
        二、“通常理解规则”的在先适用第259-272页
        三、通常解释之后的纳税人主义适用第272-282页
    第三节 纳税人主义的特殊性运用——以避税之解释为中心第282-320页
        一、纳税人主义的“解释盲区”:一个避税的分析场域第283-290页
        二、避税如何规制:在解释和漏洞填补之间第290-309页
        三、避税的解释限度:基于拟制性规范的解释反思第309-320页
参考文献第320-3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357-359页
后记第359-364页

论文共3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金融影子银行化的法律分析
下一篇:我国检察机关反腐败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