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古斯塔维奇·施佩特阐释学—现象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Реферат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施佩特生平、著作及与胡塞尔的交往 | 第15-24页 |
1.1 施佩特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 第15-20页 |
1.2 施佩特与胡塞尔 | 第20-22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现象与意义 | 第24-49页 |
2.1 《现象与意义》一书的意义 | 第24-27页 |
2.2 作为基础哲学与肯定哲学现象学 | 第27页 |
2.3 直观问题 | 第27-33页 |
2.3.1 胡塞尔的“直观”概念 | 第28-30页 |
2.3.2 施佩特的“直观”概念 | 第30-33页 |
2.4 纯粹意识 | 第33-38页 |
2.4.1 胡塞尔的“纯粹意识” | 第33-34页 |
2.4.2 施佩特的“纯粹意识” | 第34-38页 |
2.5 现象学还原 | 第38-45页 |
2.5.1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 | 第39-41页 |
2.5.2 施佩特的“现象学还原” | 第41-45页 |
2.6 意义的理解 | 第45-47页 |
2.6.1 胡塞尔意义理论简述 | 第45页 |
2.6.2 施佩特意义理论 | 第45-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阐释学及其问题 | 第49-60页 |
3.1 施佩特的“阐释学”概念 | 第49-50页 |
3.2 作为哲学的阐释学 | 第50-52页 |
3.3 单义与多义问题 | 第52-54页 |
3.4 符号问题 | 第54-55页 |
3.5 理解问题 | 第55-57页 |
3.5.1 理解与阐释 | 第55-57页 |
3.5.2 理解的社会性 | 第57页 |
3.6 阐释学逻辑 | 第57-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