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6页 |
1.1.1 地震与粘滑 | 第11-13页 |
1.1.2 粘滑的实验研究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2.1 岩石结构粘滑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用于岩石破坏实验研究 | 第19-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变形观测的高速图像测量系统 | 第25-45页 |
2.1 高速图像测量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25-32页 |
2.1.1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对观测系统的要求 | 第25-28页 |
2.1.2 基于双相机拼接的观测系统方案设计 | 第28-32页 |
2.2 高速图像测量系统中相机启动时差测量及分析 | 第32-40页 |
2.2.1 高速相机间启动时差的测量 | 第32-36页 |
2.2.2 高速相机间启动时差的分析 | 第36-40页 |
2.3 高速图像测量系统的实现 | 第40-44页 |
2.3.1 高速图像测量系统实现 | 第40-41页 |
2.3.2 相机启动时差校正方案 | 第41-43页 |
2.3.3 相机空间偏差校正方案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破坏特征的变形场统计分析方法 | 第45-72页 |
3.1 变形场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 第45-50页 |
3.1.1 粘滑变形测量对图像测量分辨率要求 | 第45-48页 |
3.1.2 基于统计的破坏指标选择方案 | 第48-50页 |
3.2 基于应变场统计的损伤演化分析方法 | 第50-59页 |
3.2.1 应变场统计识别损伤的原理 | 第50-52页 |
3.2.2 损伤演化变形场统计方法的验证 | 第52-58页 |
3.2.3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损伤演化分析流程 | 第58-59页 |
3.3 基于位移场统计的裂纹定位方法 | 第59-70页 |
3.3.1 位移场统计定位裂纹尖端的原理 | 第59-63页 |
3.3.2 裂纹定位位移场统计方法的验证 | 第63-70页 |
3.3.3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裂纹扩展分析流程 | 第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损伤演化和失稳滑动规律实验研究 | 第72-94页 |
4.1 实验布置及实验过程 | 第72-79页 |
4.1.1 岩石结构粘滑试件及实验装置 | 第72-75页 |
4.1.2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75-79页 |
4.2 粘滑动态失稳过程中应变及损伤演化特征分析 | 第79-85页 |
4.2.1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失稳过程中应变集中特征分析 | 第79-80页 |
4.2.2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失稳过程中损伤演化特征分析 | 第80-85页 |
4.3 粘滑动态失稳过程中裂纹传播及滑动特征分析 | 第85-92页 |
4.3.1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失稳过程中裂纹传播特征分析 | 第85-88页 |
4.3.2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失稳过程中滑动特征分析 | 第88-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损伤及失稳滑动机理分析 | 第94-114页 |
5.1 粘滑数值模拟的弹簧滑块模型 | 第94-99页 |
5.1.1 弹簧滑块模型的思想 | 第94-96页 |
5.1.2 弹簧滑块模型控制方程及求解 | 第96-99页 |
5.2 岩石结构粘滑实验弹簧滑块模型建立 | 第99-107页 |
5.2.1 模型主要参数确定 | 第99-105页 |
5.2.2 弹簧滑块模型实现及验证 | 第105-107页 |
5.3 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机理分析 | 第107-112页 |
5.3.1 失稳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107-110页 |
5.3.2 滑动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110-112页 |
5.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112-11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