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接种及诱抗马铃薯块茎中的积累及T-2毒素对块茎诱抗的蛋白组学分析

摘要第4-6页
SUMMARY第6-7页
缩写词 Abbreviation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第12-28页
    1. 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发生及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积累第12-20页
        1.1 马铃薯块茎的干腐病第12页
        1.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检测与毒性第12-17页
        1.3 单端孢霉烯族素的代谢及影响因素第17-20页
    2. 诱抗剂处理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第20-23页
        2.1 壳聚糖第20-21页
        2.2 硅酸钠第21-22页
        2.3 β-氨基丁酸第22-23页
    3 ITRAQ技术及其在果蔬采后研究中的应用第23-25页
        3.1 iTRAQ技术概述第23-24页
        3.2 iTRAQ技术在果蔬采后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4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8页
        4.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25-26页
        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7页
        4.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干腐病马铃薯块茎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检测第28-38页
    1 引言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29页
        2.2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3 溶液的配制第29页
        2.4 样品的处理第29-30页
        2.5 UHPLC-MS/MS检测分析第30页
        2.6 方法的验证第30-31页
        2.7 统计分析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3.1 提取与净化第31页
        3.2 选择性第31页
        3.3 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1-34页
        3.4 线性和检测限第34页
        3.5 样品分析第34-35页
    4.讨论第35-37页
    5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马铃薯品种、镰刀菌菌种和贮藏温度对块茎体内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的影响第38-51页
    1 引言第38-3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2.1 材料第39页
        2.2 方法第39-40页
        2.3 样品分析第40页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4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0-47页
        3.1 不同马铃薯品种和镰刀菌菌种对块茎切片病斑直径的影响第40-41页
        3.2. 贮藏温度对块茎切片病斑直径的影响第41页
        3.3 马铃薯品种和镰刀菌菌种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的影响第41-42页
        3.4 贮藏温度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的影响第42-43页
        3.5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干腐病块茎病部及周围健康组织中的分布第43-47页
    4. 讨论第47-50页
    5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三种诱抗剂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中单端孢霉烯第51-61页
    1 引言第51-5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2.1 材料第52页
        2.2 方法第52页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2-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3.1 诱抗剂处理对损伤接种块茎病斑直径的影响第53页
        3.2 培养时间对损伤接种块茎体内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积累的影响第53-57页
        3.3 诱抗剂处理对损伤接种的块茎体内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积累影响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0页
    5 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蛋白组学方法分析T-2 毒素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诱导抗性机理第61-87页
    1 引言第6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1-68页
        2.1 材料第61页
        2.2 方法第61-67页
        2.3 数据统计分析第67-6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8-80页
        3.1 T-2 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切片接种F. sulphureum病斑直径的影响第68页
        3.2 样品总蛋白提取效果比较第68-69页
        3.3 蛋白质定量与SDS-PAGE鉴定结果第69-70页
        3.4 iTRAQ鉴定蛋白基本信息第70-71页
        3.5 iTRAQ鉴定差异蛋白分析第71-80页
    4 讨论第80-86页
        4.1 T-2 毒素处理对块茎切片病斑直径的影响第80-81页
        4.2 马铃薯块茎蛋白提取方法比较第81-82页
        4.3 T-2 毒素处理对防卫胁迫相关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第82-84页
        4.4 T-2 毒素处理对蛋白质合成、定向及贮藏相关蛋白质积累的关系第84-85页
        4.5 T-2 毒素处理对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第85-86页
    5 小结第86-87页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第87-88页
    1 主要结论第87页
    2 本文创新点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102页
附表第102-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作者简介第107-109页
导师简介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道机械屏障损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不同因素干预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岩石结构粘滑动态过程的实验研究